今日:2019年02月27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暂别“检察蓝”的日子
资讯图片:图为刘洪震在驻村农户家中了解有关情况。贾字霞 摄

    □ 刘洪震

    2018年3月12日,我受命来到邯郸市大名县红庙乡徐杨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对该村的帮扶工作。

    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到偏僻贫困的小村庄;从唇枪舌剑的法庭上,到了老百姓的田边地头……就这样,我脱下了检察服,正式开始了我的扶贫生涯。

    “刘书记,你给俺们村带了多少钱来?”初到徐杨庄村时,有数不清的干部群众这样问过我。

    看到他们听到我说“没带钱”时失望的表情,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也就从那一刻起,我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脱穷根,老刘不离任”的目标。

    说起扶贫工作,我想所有扶贫干部都能说上个几天几夜,接下来我就说说我的一点体会和两点收获。

    一点体会

    扶贫工作也应有工匠精神。“老刘,你们来啦?快坐下喝口水……”这是我带领两名工作队员走访入户时村民们的热情招待。

    为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和两名工作队员在一个月时间内走遍了全村120余户贫困家庭。给每个贫苦户都制作了走访笔录,形成了贫困户信息电子档案。每份电子档案中包括贫困户家庭人员的信息,如家庭务工情况、老人身体状况、孩子就读学校以及家庭诉求需求等内容。另外将贫困户的身份证、户口本、残疾证、低保证、技能资格证,还有房屋外观、厕所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拍成照片纳入电子档案。

    这份电子档案为我之后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才发现原本自认为很全面的信息资料并不完整,有些信息随着变化还不准确。看来,所谓的“一劳永逸”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只是个奢望。

    扶贫工作就是一个认真更认真、细致再细致、完善又完善的过程。

    两点收获

    一是群众的信任。刚到村时,因为还不熟悉,几乎很少有村民到工作队驻地来找我。

    后来通过经常入户走访,有时还给村民调解邻里纠纷、普及法律知识,大家逐渐都熟悉起来。

    有一次都半夜了,接到贫困户老徐打来的电话,说他家的大蒜丢了好几袋。我当时睡得迷糊,就随口说了句:“大蒜丢了,您也找我啊?”他还理直气壮地说:“你说的有困难就来找老刘嘛”。

    当然,这也是我很引以为傲的地方,大家一口一个“老刘”叫得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二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工作队的驻地所在处是徐杨庄小学。学校门口多年低洼不平,一到雨季就积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下学安全。

    我将学生们淌着水上下学的照片拍摄下来,立刻驾车赶往县教育局反映该问题。教育局领导很痛快,立即就派人来到学校门口测量做预算。当年9月份开学前,道路硬化完毕,困扰师生和家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地。现在每次出入学校门口,我都有份特别的心情,只要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儿,别管多小都是我自身价值的体现。

    我深知,脱贫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我会坚守好脱贫攻坚的一线阵地。

    (作者系大名县人民检察院驻红庙乡徐杨庄村第一书记 )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