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02月22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邮筒情结
李胜男 摄

    □ 赵贺

    一天清晨,我坐公交车外出,途中不经意间向车窗外望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名邮递员在擦拭一个静静站在路边的既笔直又高大的绿色邮筒,思绪便被勾起。

    随着年月的轮回,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长大,学会了诸多知识和技能,写信便是其中之一。第一次写信,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书信是两地人交流的主要手段。上初中时写的信不少,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向他人请教学习方法的,有向杂志报纸求助的,有向朋友要求给我带邮票的,也有向班主任吐露心迹的,还有向同学寻求理解鼓劲加油的,等等。这时候,我总是把信件放到学校或者村部的收发处,还不曾与邮筒谋面。

    升入高中后,曾在一起的初中同学不得不分开,从此我的课余时间便多了一件事情——鸿雁传书,寄千里之思。高中的学习氛围十分紧张,通过写信与朋友交流,不仅缓解了学习压力,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至今我依然对高中生活恋恋不舍的原因之一吧。学校门口墙上钉有一个绿色的小箱子,上方有一条形口,侧面还上着一把锁,这就是传说中的邮筒。也就是在高中校园,我第一次目睹了邮筒尊容,并因为书信几乎与其常常见面。

    高中三年过后,考入了一所大学。城市里高高大大的绿色邮筒随处可见,我们学校正门口也立着一个。当时,电话行业发展迅速,大街小巷都伫立着IC卡电话亭。与书信相比,电话方便、快捷,我们随时可以拨通电话,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好像对方就在身边。当然,不容忽视的是,书信也有电话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电话、书信渐成学生的主要联络渠道,可以说,二者在校园平分秋色。大学时,虽然玩耍占据了大部分精力,但仍会隔段时间便给同学写信,汇报近期情况,询问大事小情。写好后,将信封粘住,贴好邮票,投入邮筒,然后高高兴兴地离开,静静地等候远方的音讯。即使偶尔路过,或赶上邮递员开锁取信,我的心情就会异常激动,不免驻足张望片刻。

    如今,很少听说有人写信,我也很长时间没写过信了。科技发展迅猛,网络、手机等新兴通信工具异军突起,大有取代之势。另外,路网越织越密,交通四通八达,时空距离不断缩小,书信便失去了优势。虽说书信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饥肠辘辘”的邮筒依然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公交公司到了,下车的乘客请走后门。”我被报站员甜美的声音唤醒,立即下车换乘。我心底对邮筒的那种无以名状的情结却久久挥之不去。

    (作者单位: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