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02月22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留住民间文学的根

    □ 田恩忠

    民间文学多以口头讲述为主体,被记载的多以说书先生民间叙述传播为载体。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迅速发展,湮没了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沧县作为非遗文化的《木板大鼓》还继承发扬着民间文学的传承,每年用消夏晚会的形式,让老百姓享受有韵味的《木板大鼓》,并且走出国门,在国际多次得奖,大放异彩。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地一习俗。我们品读经典是聆听高处的声音,我们享受民间文学是接地气的图腾。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记忆,野菊花黄泥巴,草屋围成是我家,山一丛水一洼,这里有我爹和妈,像沧州的《小小子坐门墩》等儿歌,就是乡愁,永远铭刻在一生的烙印中。我们知道《西游记》开始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有《隋唐演义》中的说书情节,也有民间流传的故事,被吴承恩精美地编写在一起,才成为名著经典。在一个静谧无声的小村庄,小心翼翼地听一首古老的催眠曲,犹如潺潺小溪的流水,就有了《马背上的摇篮曲》,就出了红色的希望。一个古老的故事连着民族的兴衰,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传递民心、表达民意。

    留住民间文学的方言、俚语、谚语、故事就是地方文明的根。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反映一种民族团结、政治趋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像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秦香莲等故事能长期流传,都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沧州地区流传最广的《响马传》《窦尔敦盗御马》《回龙传》《施公案》《包公案》《三侠剑》《小五义》《大刀王五》等主要是靠说书先生和民间的笑话篓子流传。在印刷不很发达的时代,靠文字传播是很有局限性的,而且古籍书的生僻字很多,印制又不清楚,多数是民间文学的传播,口传心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很大,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的文化糟粕让民间文学蒙尘。如何让民间文学活起来,为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服务?一是要呼唤新的表达方式。用新的思维方式表达历史文学故事,把传统的口口相传转化为录音录像,把根留住。二是要创新出新。把民间文学嫁接到现代文化产业,赋予有生命力的新载体,通过影视和新媒体等新方式赋予新内容。三是要挖掘整理。譬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从笔记体的方式记录社会百态,如果用故事新编,电视影视剧表现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

    民间文学是一座文化宝藏,要发挥其为新时代服务的作用还需下真功夫。有根才有将来,有根才有未来。让根扎得深,才会有茂林丰草,服务新时代。

    (作者单位:沧县人民检察院)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