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谢新印那时候是白天晚上加班啊!”王海涛说,在那段时间,谢新印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40多天在镇政府吃住都没有回家,终于调查清了所有被剔除的危房改造户的情况,进行了公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走访和说明,最终圆满化解了危机。
这件事解决之后,王海涛看到了谢新印的能力。2017年8月,谢新印开始挂职副镇长,除了要负责司法所的工作外,还要负责民政、环保、垃圾处理、退役军人、联合执法五项工作。
“他管的这摊事,无论哪一项只要松松手,他都能过得比现在好几倍,但是他没有。”木头凳镇的老百姓们说,谢新印的为人让人钦佩。谢新印的家在县城,干司法所长的前几年,他都是跟同事一起搭车上班,两年前才买了一辆手动挡的小车,到哪去干工作他都开着自己的车。他把才上初中的孩子送到了县城里可以住宿的中学,为的就是减少孩子对他工作的影响。
化解矛盾与纠纷 一颗细心为民安
距离木头凳镇政府五里处有个牛角沟村,村民老丁今年56岁,老王62岁,别看老丁比老王小,老王还得管老丁叫声“叔”。两人从小一块长大,两家不但是邻居,两家的地也都挨着。一大早,老丁和老王就坐在了一起,有说有笑的。而这样的情景在一年多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2017年4月的一天,老王的儿子找到老丁说,丁家种的五味子多占了王家的地。老丁的儿子去地里数,自家的地垄数没变怎么会多占地呢?这显然是王家没事找事。两家的儿子们在地垄边就吵了起来。都是年轻后生,火气一个比一个大,那边说要拔了丁家的五味子苗,这边说敢拔就点了王家的房子。村里管事的劝了两回没劝好,两家孩子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老丁,年轻,辈儿大,想得多。他觉得这样闹下去迟早要出大事,这天早晨,他骑上电动车来到了司法所,找到了谢新印,说清了来龙去脉,请他去调解一下。谢新印满口答应,让老丁先回家等着。老丁觉得司法所事情多,怎么也得到下午谢新印才能来。可没想到,他刚到家,还没喝口水,村里的大喇叭就喊他和老王去村委会。
到了村委会,谢新印已经在那里了。在谢新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老丁和老王来到了他们的地头。经过仔细丈量,谢新印发现老丁家的地,垄数确实没变,但是占地确实多了。原来种植五味子的地垄比种植其他农作物要宽,这样在垄数不变的情况下,老丁家的地多占了老王家一垄多。
事情查清了,该怎么办?谢新印让他们自己说解决的办法。老丁要赔钱给老王,老王嫌多又退回去一半。谢新印又组织村干部重新在两家的地头下了界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两家就握手言和了。
在木头凳镇,土地对于农户来说都是最金贵的。在这里,关于土地、山场边界的纠纷也最多。对于化解这样的纠纷,谢新印总结出要具备“三颗心”,即了解勘察要细心,劝说开导要耐心,解纠纷凭公平心。8年来,谢新印调解的各类纠纷上千起,没有一起因为调解不及时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促膝长谈做朋友 爱心唤浪子回头
每到下雪的时候,木头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总喜欢趴在窗口看点稀罕景。镇上所谓的一些头面人物,都会开着车来到镇政府。在谢新印的指挥下,他们会规规矩矩地将车停整齐,自觉地拿起清扫工具将镇政府大院和周围街道的积雪扫得干干净净。这些所谓的头面人物其实都是木头凳镇的社区矫正人员。
“我们都挺佩服谢新印能把这些人管理成这样!”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
“其实平常我都是把这些社区矫正人员当朋友处。”谢新印说,做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除了要让社区矫正人员认清自己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尽快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再犯错。
一直以来,谢新印始终按照“责其罪、帮其心、挽其人、促其进”的十二字矫正思路,在突出法律严肃性的同时,结合心理矫正和人性化管理手段,以心对待,以诚帮教,以情感化。
木头凳村的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半年,缓刑一年。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谢新印发现他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通过与李某的沟通,谢新印了解到李某心理负担比较重,总认为周围人都看不起他。谢新印通过在日常上关心,在帮教中用成功的社区矫正案例鼓励他再次融入社会。谢新印听说李某做买卖赔了钱,拿出自己的钱给他贴补家用。谢新印的做法让李某非常感动,2018年12月29日,李某正式解除矫正。
多年来,木头凳镇社区矫正人员共有130多人,96%的社区矫正人员已先后就业或临时就业,未出现重新犯罪现象。
普法宣传、脱贫攻坚,谢新印样样工作都做出了自己的新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心中有民,行动为民。”这是青龙满族自治县司法局局长莫宝文对谢新印的评价。
确实,谢新印就像林清玄笔下偏远山谷里的百合,可能和野草长得一模一样,但是它内心的执着不会让它埋没于野草丛中。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是默默地开花,它留给世界的将是开满鲜花的山谷和沁人心脾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