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02月15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魂牵梦绕余营村

    □ 余保成

    我生在河南省淅川县余营村,生于斯、长于斯,对余营村是知之深、爱之切。这里有我许多童年的梦想和遐思,这些依稀印象、遥远记忆,时刻萦绕在漂泊他乡的游子心中,这是难以割舍的乡愁。

    依山傍水好居处,舒适惬意雨亦奇。余氏家族所居的余营村,枕河而居、依山入梦。村子三面环水,村北约二公里处就是横贯鄂豫陕的丹江河,对岸正北方是伏牛山余脉;从南到东约2公里之外,被奔腾不息的滔河水紧紧环绕,在下寨村附近交汇入丹江而奔流东下,从而形成了美丽富庶的三角洲冲积扇小平原;再往南约120公里外,可眺望武当山,西边是巍峨的秦岭余脉,往西北方70余公里,可相望鸡鸣三省的千年古镇——荆紫关。每到雨季,倾盆大雨过后,天空呈现出一道炫丽的彩虹与祥云交相辉映,这里会给人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视觉。余氏家族祖祖辈辈就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千古风雅滔河水,最美还是余营村。小时候,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听爷爷讲余营村那古老的故事。1975年夏季,源于陕西流经湖北、河南,注入丹江的滔河,因上游连降暴雨,导致洪水泛滥而遭百年不遇的水患,余营村顷刻间化成一片汪洋,房倒屋塌,家什杂物等顺江散落损失惨重。至此,老宅院不复存在……大灾面前,乡亲们擦干了眼泪,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次年春天,第一次迁至距离原址偏西北方向3公里外的丘陵高地上。之前,村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树、水渠、老井、堂屋、祠堂等。古建筑,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古文化,生生不息,口耳相传。自然环境之美、人文环境之美,怎不令人向往呢!而村里民间文化更是享誉鄂豫陕周边方圆上百平方公里。冬季农闲时,余营村剧团自编自导现代古戏,不仅参加公社、县里的汇演,还应邀到湖北的君县、郧县和陕西商南一带的集镇巡回义演。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跑旱船、舞狮子、玩火龙、锣鼓队等民间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春节,大年三十年夜饭后,老人们围着火炉总结当年、谋划来年,母亲带着姑娘们忙碌着包扁食(北方人叫饺子),男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走东家串西家尽情地玩炮仗。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次第鸣放鞭炮。吃过扁食后,大人们会带着孩子给自己家的长辈爷奶、父母行大礼——双膝下跪叩头拜年。随后,就开始了地毯式、拉网式余氏家族大拜年,场面十分壮观……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既表达对长辈们的尊崇与敬重,和谐了邻里关系,又增进了余氏家族家庭之间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也把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诠释得淋漓尽致。

    鸿篇德睿羡清流,沁入心田意悠远。故乡是美好的,余氏家园是温馨的。为了家乡更加美好,为了余氏家园永续发展,我和村里的其他青年人一样,悟出了“纯朴家风长久远,仁义儿郎好作为”的道理。怀着对故乡的几多情思和眷恋,毅然决定走出家园。因为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男儿立志出乡关,从军报国不畏艰。1979年,在部队服役的本家二爹余仕芳被提干并荣立二等战功。消息传来,余氏家族为之振奋!这不仅是他本人及家庭的荣耀,也是余氏家族,乃至滔河、淅川人民的骄傲。那段时间,余仕芳的名字成为余氏家族男儿们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更是我心目中追寻的精神标杆。长大后我参军入伍了,来到原北京军区陆军27军某部服役。从军十几年,在亲人的鼓励下、在组织的培养下,入了党、提了干,并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当兵期间,我也非常想念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每当探家的前夜,心情总是极度激动,往往是彻夜难眠,人还没有到,心已回家。回村后,见到村里的长辈和同龄人格外亲,总有说不完的话语。到家后,向祖母、父母禀报自己在部队的成长经历,和弟弟、姐妹倾诉离别后的件件往事。

    一渠清水送京津,父老乡亲别故园。2008年8月12日,居住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所在地的余氏家族,与数十万淅川渠首人有着一样的胸襟与情怀,为了一渠清水送京津,再次别离家园,远迁到近千里之遥的豫东——漯河。离别前,乡亲们虔诚地带上一包乡井土、盛上一壶乡井水。岁月悠悠,时光如水,余氏家族迁入漯河十年有余了。如今,他们早已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他们魂里梦里和我当初离开家乡时一样,还是老家的余营村。留守在老家余营村的二十余户约一百余人余氏家人,像哨兵一样日夜守护在余氏祖辈流传下来的土地上。每当生活的脚步放慢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论着外迁在漯河的余氏家族。余氏家族后人之间没有因距离的遥远而心灵疏远,而是随着时光的流转越来越近。

    家风家训记心间,筚路蓝缕再出征。2000年8月,我转业到石家庄市从事政法工作。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余文周、奶奶朱金凤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忠厚善良。父亲余耀龙、母亲王丰枝也是非常传统的农民,仗义担当、勤劳厚道、纯朴善良。他们遇事宁可自家受委屈,也不给他人添麻烦,关键时刻敢于说真话、实话。老人的教诲记忆犹新:“遵纪守法心中记,损人利己不可为”“为人处事要厚道,斤斤计较遭人耻”“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欲品自高”……虽然祖父母、父母早已离去,可老人们的言传身教早已印在我们兄弟姐妹的脑海。每当我在学习上、工作中遇到困难想偷懒时,脑海里总会浮现父母曾经教育我的话语,使我迅速振作起来,抖擞精神再出发。

    蓦然回首来时路,余氏家族岁月长。家教、家风和家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一个家庭道德记忆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印记的家庭,是非常注重勤俭持家、注重亲情,崇尚和谐、利他为公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家族伦理思想资源,这些资源更容易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道德良序教育。这些年,我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故乡的山山水水,魂里梦里总是祖父祖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我的印记里,村里的老一辈们都是仗义担当、勤劳智慧、善良纯朴的。正是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忠诚厚道、与人为善,传承了一代代好家教、家风、家训,使我们昔日的贫穷小村庄,迎来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乡亲们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光景,日子越来越红火。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余氏家族那些先后走出去,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做出贡献的人和事,他们时时刻刻激励着、鞭策着我。他们是余氏家族的优秀代表,他们的成长成功,早已成为余氏家族后辈们追寻的榜样、前进的路标。

    未来道路多艰辛,砥砺奋进奔小康。面向未来,余氏家族和众多中华儿女一样,胸怀实现小康这个目标。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小康路上奋力前行。回首走过的路,余营村人同亿万中华儿女一样,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经过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就,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奋斗者之歌!

    天下之本在于家,耕读传家贵有恒。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而余氏家族始终保持守正出新、刚正不阿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绵延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我们应该传承、涵养、丰富和完善好家教、家风、家训,传承一种精神,释放一股正气!

    赤子情怀守正道,不忘初心勇担当。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世人瞩目的新时代,余氏家族明白“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道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好的家教、家风、家训,把浓浓的家国情怀、儿女情长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步履中,把家庭、家族和社会责任担当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永续发展、兴旺发达!

    居安思危当铭记,接续奋斗育新人。展望未来,我们要同国家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发扬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铭记心中、融入血脉。这也是家族家庭文明建设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心,用活用足富民政策,苦干实干、居安思危、接续奋斗,把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发扬光大!我们相信,家乡那方水土哺育的乡亲们一定会代代出英贤,辈辈有楷模!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委政法委)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