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产业扶贫 输血造血
在多年从事扶贫工作的张凤军看来,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
张凤军带领工作队结合当地特色,扶持利强养殖合作社,带动15户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引进北方摩配有限公司,带动24户贫困户入股增收;协调专项补贴支持魏久义扩大养猪规模,带动4户贫困户发展养猪产业,每户年稳定分红3600元。从中国环境报社协调资金7万元、省检察院结对帮扶干部捐款3万余元,在村部屋顶建成23千瓦光伏电站,目前已产生收益1万多元,以后每年都将会有3万元的集体收益。按照强基础带产业、以产业发展带脱贫的发展思路,实行“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一户一策、因人施策,实现产业带动全覆盖,力争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扶贫11年,张凤军为帮扶过的县和村谋划引进项目22个,协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37亿元,促使35个贫困村、近3.5万人走上了脱贫之路。
心系群众 不忘初心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滦河边长大,参军入伍后部队培养了我,我这辈子都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张凤军的心里话。
在羊鹿沟村,提起张凤军,村里的老老少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他是俺见过的最没有架子的领导,跟俺们打成一片。”“他既想着村子的大事,也没忘俺们村民的小事,是个特别细心的人。”……
张凤军常说:“只有尽不到的情,没有捂不热的心。”为此,他坚持用“绣花”功夫为百姓送去一点一滴的温暖;谁家有个婚丧嫁娶,总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谁家危房改造缺资金,他托朋友找关系帮忙给解决点儿;谁家的谷子卖不出去,他帮忙给联系销路;谁家秋收忙不过来,他帮着从山坡上一袋一袋地往山下背玉米……他已把自己融入村民之中。
初到羊鹿沟村入户走访时,张凤军了解到,年轻贫困户刘志刚十年前因血管畸形治疗不彻底导致下身瘫痪,父亲早逝,妻子离婚,留下一个女儿,十年来依靠刘志刚母亲帮别人放羊生活。了解到他的病有治愈希望,张凤军带其辗转北京和石家庄等多处求医,最终确定在石家庄一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并帮助其垫付了前期医疗费。
其间,他将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同事,获悉情况的省检察院结对帮扶干部主动捐款。张凤军和同事还联系红十字会、战友、民间慈善组织,对刘志刚进行救助,筹得善款6.2万元。目前,刘志刚已可以借助护具行走,在康复治疗期间他还谈了新女朋友。村里人都说:“刘志刚一家遇到张凤军真是遇到了活菩萨,要不这家人的日子就真没法过了。”
张凤军了解到部分村民因长期在矿山工作患尘肺病,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无力医治。他积极奔走,呼吁相关部门将尘肺病纳入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并协调县残联捐助四台呼吸机,用于缓解尘肺病人的呼吸困难。
除了健康扶贫,张凤军还在教育扶贫上下功夫。2017年工作队进驻羊鹿沟村后,张凤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为碱房乡中心小学争取了500万元教学楼改扩建项目资金和260套校服,今年又为该校联系了一批价值15万元的办公桌椅、书籍和文具。教学楼改扩建项目已于今年9月份破土动工,桌椅正在赶制中,其他用品已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中。
此外。他协调省直部门为羊鹿沟村村民争取到300件棉大衣,赶在立冬前发放到村民们的手中;联系霸州爱心联盟为碱房乡中心小学捐赠228套棉被、床单,目前孩子们都已经盖上了新棉被;对今年危房改造存在较大困难的贫困户,他联系承德市工商联温州商会捐赠6万元,对危改特困户予以帮助;联系承德市泰丰房地产公司捐赠电线、闸盒、闸刀等材料,协调县电力局进行施工,对羊鹿沟村228户的老旧电线进行更换。
“11年来扎根扶贫一线,精准扶贫和情感扶贫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帮扶干部要用脑、用心,更要用情,想百姓之所想,急乡亲之所急,拿出为每个贫困户私人订制的脱贫计划,扶贫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张凤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