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薛树旺
通讯员 王絮冬
燕山深处,海拔1000多米,有个素有“小西藏”之称的小山村——隆化县碱房乡羊鹿沟村。近两年时间,该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建的防洪堤消除了困扰村子多年的防汛安全隐患,新铺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难题,新建的文体活动广场丰富了村民们的闲暇生活,改厕、新建垃圾池破除了农村卫生脏乱差的陋习。“这一切变化,全都离不开精准扶贫的检察力量!”羊鹿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志杰感慨地说。
脱贫攻坚,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民心工程。省检察院将扶贫工作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密切检民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的放矢,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有力推动帮扶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7年3月,省检察院将多年做扶贫工作的张凤军派到隆化县碱房乡羊鹿沟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衣着朴素、皮肤黝黑、手掌粗糙、步履矫健,今年59岁的张凤军临近退休,仍坚持在扶贫第一线,奔波在隆化的山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
扎下根基 融入村民
2007年10月从部队转业,2008年3月深入沧州扶贫一线、挂职东光县委常委,2012年到承德县任省直驻承德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挂职承德县委常委,2017年3月到隆化县碱房乡羊鹿沟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11年间,张凤军直接帮扶8个贫困村,协调联系帮扶35个贫困村,算得上是一位“扶贫老干部”。在他看来,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是精准扶贫的长远之道。
在羊鹿沟村,村民宋泽义谈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滔滔不绝。他称,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张凤军总是很忙,在村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张凤军到羊鹿沟村近两年,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也让村风正气荡漾在全村的角角落落。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张凤军从抓好党建工作入手,协助村“两委”班子先期示范完成换届选举,按照“一好双强”标准,建立村党支部、村委会、村代会、村监会“四位一体”治理构架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党员“先锋指数”积分机制和“党员帮扶挂牌亮身份制度”。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目前羊鹿沟村发展了新党员,培养了致富带头人,协调扩建村“两委”综合活动中心资金40万元,并为村“两委”办公场所安装了锅炉和暖气,改善了为民办事服务条件。
张凤军刚到羊鹿沟村时,村里人嘀咕:“省里干部下乡,就是走个过场。”张凤军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如今,走在村子里,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老张”,不少人拉住他的手要他去家里坐坐。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