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鲍娜军
中午放学,学校的大门一开,欢快的喧闹声中,可爱的孩子们鱼贯而出。其中,一些孩子会跟随门口举着牌等候的阿姨们前往他们各自的目的地——围绕在学校周边、散落在大小居民楼里的小餐桌。
小餐桌是校园生活的一个衍生品,虽然规模小、服务人员少,但因服务对象年龄小,是家长们心之所系。为此,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在2018年全省公益诉讼行动中,组织民行科干警“微服”走访辖区大街小巷,摸清小餐桌的布局与现状,提出保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检察建议,为孩子们搭起小餐桌饮食安全的“保护罩”。
■暗访 60余家小餐桌家家有欠缺
三个月前,记者曾跟随该院民行科科长刘霞进行了调查。
在石家庄市长安区某小学对面,有一家中等规模的小餐桌,一大早就开了门,正在为午餐做准备。“咱们这里孩子多吗?伙食好吗?能让我们看看厨房吗……”交谈中,记者发现,在这家号称有近40个孩子、是附近最合规的小餐桌里,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且三名做饭师傅两人有健康证,还有消毒柜、冰柜,但却没有食材进货登记、生熟案板不分、两块抹布颜色不清、消毒柜里没有碗筷(据说是早晨又洗了一遍,正在晾干)、冰柜中生熟食品杂放。
在接下来的走访中,情况都不如人意。一家小餐桌设在某小区12号楼一楼。热腾腾的饺子刚出锅,做饭的师傅就伸手拿起一个丢进自己嘴里,含混着对刘霞说:“你要是太讲卫生,让孩子上别的家去吧,家长事太多的,我们不要!”几只苍蝇在刚掀开锅盖的热气中飞舞,师傅一边轰赶着,一边寻找苍蝇拍……
在持续一个半月、对60余家小餐桌的实地调查中,一个现象实实在在摆在检察官面前:小餐桌参差不齐、良莠难辨,安全堪忧!
■出招 一项检察建议让户户可受益
10月11日,在长安区人民检察院。一场关于怎样开展小餐桌“舌尖上的安全”保卫战的讨论正在进行。
“小餐桌治理,不能粗暴地停业整顿!停了,孩子们怎么办?为了孩子的一口午饭,让大人们东奔西跑不是咱的初衷,也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小餐桌是小本经营,要求高大上的卫生环境,怕能力达不到,最终成为一纸空谈!”“好政策是既要保证小餐桌经营好,也要让孩子们吃得干净卫生,家长们能安心工作。”
大家各抒己见,检察长兰志伟定了方向:初衷不变,证据扎实,落到实处!
《关于石家庄市长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小餐桌”监管不作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检察建议,在长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务会上通过。
10月15日,刘霞随同副检察长金连增走进长安市场监督管理局。说明来意后,市场监督局领导明确表示:坚决配合!
两家合力调查之下,小餐桌现状进一步清晰:辖区实际现存营业中的小餐桌达200家左右,已经登记的只有90多家。
“小餐桌没有具体标准,怎么办?”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的问题,确实让人挠头。金连增答复:“参照河北省‘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要求,比照执行。”
一套完整的整改措施很快出炉!按照检察建议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检察院进一步细化措施:将规章制度制作成挂板,分发给经营户;必备餐饮设施,要求限期整改达标。未按期落实的可警告督促整改。坚持不改的,停业整顿!
■回访 处处获称赞
如果按一家小餐桌服务20个孩子计算,长安区就有近4000名孩子依赖于此,这些孩子的背后是两三万大人在日日思量“饮食安全”的话题。一项关乎“舌尖上的安全”的检察建议新鲜出炉,孩子们饮食安全了,家长们放心了。
10月28日、11月4日,记者和民行科科长刘霞又两次回访了曾经走访过的小区。
“我们家楼下的小餐桌干净卫生,我们进进出出都觉得光荣!”刘大妈对整改后的小餐桌竖起了大拇指。
一家小餐桌负责人李某告诉我们:“以前经营,是挣得多点,但确实怕查,总感觉是偷偷摸摸地赚黑钱。现在好了,有人管咱了,咱依规合法经营,为社会做贡献,踏实!越干越有劲儿!”
回访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整洁的消毒柜、冰柜一字排开,柜内物品摆放有序,生、熟案板错落晾晒,抹布白净,洗碗池、洗菜盆无杂物,食材进货有登记,饭菜留样,规章制度上墙,执照、餐饮证、体检合格证依次悬挂。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关注小餐桌,为孩子们搭起了“舌尖上的安全”“保护罩”。
11月28日下午,长安区公益诉讼工作推进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区两办出台《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的通知》;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决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环保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分别做典型发言;长安区人民检察院与区城管局、区住建局等22个部门会签公益诉讼协作文件。区纪委监委、区法院、公安分局等25个部门及区13个街、镇负责人参加会议。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公益诉讼的社会效力,在长安区正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