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8年12月20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冬至冬至

    □ 胡正彬

    冬至的意思,可不是冬天来了,而是,最冷的冬天要来了。

    冬至一到,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数九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到五九六九,就不用数了,春天就来了。

    那时候,家里也没日历,大人们这么数,孩子们也这么数,大人们数九,是为了把握农时,孩子们数九,就是盼过年,四九一过,就该过年了。

    过年好啊!困难岁月,过年,是所有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无论多么耐寒的人,冬至开始,家里面藏着的厚棉衣,都要穿上了,是决战时候了,预备队都要拉上去了。

    穷人家的冬装,是不分阶段的,到了晚秋,直接从单衣单裤升级到棉袄棉裤,根本没有秋衣秋裤这么一说,也没有毛衣毛裤,就这一套棉衣,一直穿到春暖花开。那时候,富人也是有的,但很少,富人家的大人孩子,才可能有几套冬装。我小的时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大集体,基本上都是穷人。

    冬至一到,只要有风,都是割耳朵的风。乡下的男孩子,有钱没钱,都要弄顶帽子戴戴,帽子一定要带耳巴的,耳巴放下来能盖住耳朵,人身体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耳朵了。

    有风的时候,上学放学,都是跑着来去的,顺风的时候,脊背就是风帆,借助风力,跑得飞快,逆风的时候,就要侧着身子弯着腰缩着头跑,尽量减小身体跟风的接触面。

    母亲的歌谣:过了十月半,小孩钻田坎。这时候,高高的田埂和夏天的排水沟,都派上用场了,每一堵田埂,都是一面挡风墙。孩子们在田坎里猫着腰跑动的样子,跟电影里战壕里的战士一样。

    每年初冬,学校都要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柴火,堆在教室后面,最冷的那几天,每天上课前,班主任负责把火点起来,放学时把火熄灭了,课间的时候大家都可以伸手烤烤火。

    男孩子们一般不去烤火,他们有自己的取暖办法:挤油。一排孩子靠着墙,你挤我我挤你,看谁能挤到排头,并且能保持住,这样挤十分钟,每个人都热血沸腾了,上课铃一响,赶紧往教室跑,每个人背上都是土,自己也不拍,老师也不管,家长也不管,大人们也是这样挤过来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厚的冰,我没见过,一搾厚的冰,年年有。妈妈早起做饭,去池塘洗菜,要用镢头刨半天,才能刨出一个冰窟窿,到中午来洗菜,又会冻住。冰结到了一搾厚,就好玩了,大人小孩,都要到冰面上试试步,看谁不滑倒,滑倒了也不怕,有厚棉袄棉裤挡着哩,一点也不疼,要的就是这个感觉。

    冬天的城里,有很多小吃:冰糖葫芦,炒栗子,炒核桃,烤红薯,我们乡下,只有红薯,那是当正饭吃的。没有零食吃,也有办法,下雪吃雪,结冰吃冰,雪化了,屋檐上流水结成的冰溜子,也可以吃,冰疙瘩有什么好吃的?其实真不好吃,就是玩呗!我要说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内心无忧,就能找到乐子。

    那时候,是真穷,但是却丝毫没有愁苦的感觉,现在想起来,满满的还全是幸福。童年,对幸福的要求很简单,有父母有家有饭吃,就是幸福的。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