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军和
2016年2月底,行唐县司法局驻村工作组进驻对口扶贫帮扶村——城寨乡南郝峪村。该村位于行唐县西北部丘陵地区,全村现有户数170户,人口630人,其中贫困人口108户,334人,贫困发生率53%,属于典型的国家贫困村。
该局三名工作人员驻村后,迅速开展工作,他们以村为家,和村“两委”干部一道,串家入户,摸清村情民意,围绕该村经济现状分析,找出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攻坚切实可行的措施,各项工作狠抓落实,时刻关注各种脱贫致富信息,积极寻找精准扶贫路子,主动出击,积极跑办,为该村早日脱贫铺路搭桥,想办法、出点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兴水利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共有耕地1494亩,人均耕地约2.37亩,但全部是旱地,由于历史原因,全村仅有水井1眼打于1996年,仅能满足全村日常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只能借用邻村机井,农作物浇灌不及时,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该村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驻村工作组决定首先从兴水利、强化村内水利基础建设找突破,和村两委干部一道积极跑办,联系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水务局,寻求帮助,筹资10万余元;广大村民热情高涨,积极响应,纷纷出工出力,铺设引水上坡管道2000余米,扩大浇地面积300余亩,有效解决了村北坡地灌溉问题,为该村农业持续增产增收、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兴产业 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
工作组根据该村荒坡次地多的优势,结合近年来该村发展大棚蔬菜热情高涨、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的村情,把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该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业,2016年全村大棚蔬菜、甜瓜种植面积有较大发展。2016年5月份,他们通过县职教中心,邀请了省农科院李广威教授亲临现场为村民就大棚蔬菜栽培养殖、后续管理和如何防治病虫害等有关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使村民学到了很多技术知识,2016年村民收入也较前几年有明显增加。
近年来,该村的养殖业也渐成规模,涉及养殖户40余户10万余只鸡,但由于养殖分散、技术含量低造成收益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针对这一状况,工作组积极和行唐县养殖龙头企业——河北永青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联系,从上雏鸡、日常饲养管理、淘汰鸡销售各环节入手,强化联合,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激发了村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全村的养殖数量增长到15万只。
■实施“法律扶贫工程”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工作组创新扶贫方式,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职能优势,在该局的支持下,由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中心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下乡服务团到该村举办大型法律服务4次,把法律扶贫送到百姓家门口和田间地头,普及群众法律知识,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援助中心结成对子,村中的疑难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就能解决。2016年该村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有利维护了该村的和谐稳定。
■牵手企业送温暖献爱心
寒冬来临,如何让每一个贫困家庭过一个暖冬?工作组心系贫困群众,经多方联系,牵手石家庄市北国超市丰收店和有关公益机构。2016年12月7日上午,石家庄市北国超市丰收店和公益机构满载对贫困群众的爱心,把75箱1000余件爱心衣物和50床崭新的棉被送到该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他们的作为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组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时刻想着群众所思所盼,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各项工作超前谋划,踏实付诸行动,竭尽所能地去帮助百姓。在解决群众身边一件件小事当中,使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驻村工作组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实实在在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