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6年5月15日是第26个全国助残日,其主题为“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近年来,全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弃婴数量逐年增加。身体健康的孤儿弃婴,大都通过收养回归了家庭,而身体残疾和患有各种疾病的孤儿,则大多数生活在福利院等福利机构中,他们如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5月10日,记者走进了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
□ 文/图 本报记者 安世乔
“来,让奶奶亲亲。”5月的小巷里月季花盛开,王大妈带着一岁多的阳阳(化名)在晒太阳。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一定以为这是祖孙俩。阳阳先天性手指残疾,又被父母遗弃。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为他选择了一个寄养家庭,阳阳又有了一个“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美好的,但有一些孩子,一出生就身有病残,又遭父母遗弃。孤残儿童因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缺陷,成为儿童中需要特别关爱和特殊照顾的群体。近年来,全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弃婴数量逐年增加。身体健康的孤儿弃婴,大都通过收养回归了家庭,而身体残疾和患有各种疾病的孤儿,则大多数生活在各级政府设立的福利机构中。这些儿童同健全儿童相比,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就学和融入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将面临更大困难,需要全社会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据介绍,在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残疾孩子占大多数。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照料他们的生活,对他们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对适龄的孩子开展相应的教育。他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更好地融入社会。
5月10 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进行采访时,正遇到女教师小龚抱着儿子和母亲一起来这里看望孩子们。她曾在这里教授孩子们美术课。现在不教课了,还不时来看看。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食品,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耍,其乐融融。
正常的社会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一直在探索,给孤残孩子们补上这缺失的一课。除了一些爱心人士来看望孩子外,每逢节假日,一些助养家庭的爱心父母们会把孩子领回家。休息日,福利院的一些工作人员也会把孩子带到家里。他们给孩子们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带孩子们逛逛公园,让孩子们感受到温馨的亲情。
2004年,福利院的孩子小江(化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前,王大妈把孩子抱回了家,悉心照顾,补充营养,使得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孩子出院后,又来到王大妈家,王大妈从医护人员那里学到了专业护理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江,小江很快就康复了。
2005年,家庭寄养项目正式启动。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对孩子的健康、心理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也对相应的家庭进行严格考察,一些符合寄养条件的孤残儿童走进了家庭。福利院工作人员定期到寄养家庭发放寄养费,给孩子们带去衣服、食品,还不定期去看望孩子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成长情况。
5月10日,记者和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谈会波一起走进了寄养家庭王大妈家。在王大妈家寄养的阳阳正在牙牙学语。他在阳光下跑来跑去,大妈不时给孩子喂水。目前,除了阳阳,王大妈还照顾着两岁多的丁丁(化名)。丁丁做过先天性心脏病康复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谈会波一边帮着照看孩子,一边询问孩子们这几天的情况。“我们经常过来看看。王大妈照顾福利院的孩子十多年了。我们就像一家人。”十多年来,前后有二十多个孩子在王大妈家寄养。王大妈家墙上挂着一面相框,里边全是孩子们的照片。孩子们有的被领养走了,有的长到入托入学的年龄,回到福利院。每次王大妈都依依不舍。
“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融入社会,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很有益处。”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中心主任徐瑞红介绍说。
2006年,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在灵寿、正定建立了家庭寄养基地。现在,有一百多个孩子生活在寄养家庭里。“这些家庭有抚养能力,淳朴善良,有爱心。”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寄养家庭里,爱心父母与孩子们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芳芳(化名)和芬芬(化名)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都患有脑瘫。寄养家庭对她们进行生活上的照料,还帮助她们进行康复训练。在爱心父母的照顾下,两个孩子学会了独立行走。朋朋(化名)与寄养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朋朋在温暖的家庭生活中懂得了感恩,主动承担一些家务。爱心妈妈病了,他端茶倒水照顾爱心妈妈,让一家人很是感动。
“我们经常去看望孩子,看到孩子们幸福地融入家庭生活,很是欣慰。”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说。前不久,他们刚刚到基地进行了一次评估,又有一些家庭表示愿意接受孩子,工作人员对这些家庭进行了走访。“有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关爱,孤残孩子们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来关注关爱孤残儿童。”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院长韩金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