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兆军
小时候家里穷,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娘总说:年好过啊,这日子才难熬呢。咂摸一下娘的话,还真是的,年太好过了,就那么几天工夫,热闹的春节就溜走了,接下来的日子,就要为生计,长打算,慢慢熬。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人决斗,甲对乙说,放下武器投降,不然我就杀死你。面对身体强壮的甲,乙尽管十分害怕,但仍硬着头皮说,绝不。双方对峙时久,乙感觉快要撑不住了,这时却听到甲无可奈何地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投降算了。
看来人生在世,关键在于“熬”。“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坚持下来。“熬”得住,才能柳暗花明,也就笑到了最后。作为一个强者,面对对手,回避恐惧不是办法,要相信,你的对手比你更紧张。
婚姻如粥,慢慢熬才能出滋味。朋友春丽是一个安静娇小的女人,在她生小孩的那段时间,老公出轨了。春丽面对感情危机采取的是冷处理:她(小三)新鲜她的,总有不新鲜的时候,咱就慢慢熬。后来小三耗不起了,败下阵来。朋友知道,丈夫只是一时糊涂,给他一个改悔的机会,比责罚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熬”是一份涵养一份宁静,就像在浮躁的洪流中一锤锤打下的一个桩。每个人、每个当下的痛,都是真实的。你经历过的所有人都会,你痛苦的别人也曾难以忍受,遇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可以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人生如茶,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池莉在《熬至滴水成珠》中写道:“那最后熬成的珠子,该是何等圆润,何等晶莹,何等沉着,何等剔透。熬至滴水成珠,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修炼过程。”字里行间该是对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想起了好作品都离不开“熬”。孙膑能“熬”得住,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孙膑兵法》;左思写《三都赋》,“熬”了十年,“文成,洛阳为之纸贵”;司马迁“熬”得住,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
相反,有的人却“熬”不住。比如有的作家几个月就能写一本书,质量却不好说,应时、跟风、粗制滥造的多,出书快湮没更快。为政者守不住寂寞,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贪欲、获得私利的捷径,结果身败名裂;有的人梦想一夜成名,快速致富,迷恋着各种“速成”,却放弃了踏踏实实的努力。你是在找捷径,还是在给自己挖坑?
熬,是一种自信,一种毅力。熬的经历丰富,人生就绚丽多彩。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熬得起,方有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