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阳
傅咸(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州区)人,西晋文学家,曾袭父爵任太子洗马,后陆续任过冀州刺史、司徒左长史、车骑司马等职,最后官至尚书右垂。他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直言敢谏,曾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
家庭熏陶步入仕途
傅咸的曾祖父、祖父,先后担任过汉魏的邵太守。傅咸的父亲傅玄是西晋哲学家、文学家,曹魏时的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太守,领典农校尉,性格刚毅耿直。傅咸自幼聪颖好学,遍读史书,笔耕不辍,由于家庭的熏陶,加上其父的教诲,渐入仕途。在官场中,他“好属文论”,“言在其鉴”,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刚简有节。尤能审度时势,政治眼光远大,料事如神,有孔明之风。他的奏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理透彻,语言之美,犹如诗歌。
谏言直陈 倡导节俭
西晋年间,大臣们多半是皇亲国戚或名门望族的后代。他们凭借贵族的身份享有很多特权,过着奢侈的生活,愈来愈堕落。傅咸多次进谏,切陈执政事之得失、损益,世俗之奢侈不节,人才之选拔任用等,称引故事,条理灼然,皇帝多有准奏。
有一年,各地发生了饥荒,很多百姓逃亡,饿死冻死他乡,傅咸知道后,马上告诉晋惠帝。晋惠帝不明白,问:“为什么不吃肉粥呀?”傅咸听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老百姓的事情讲给晋惠帝听。晋惠帝听了后问道:“依你的意见,应当怎么办呀?”傅咸直截了当地说:“朝中的一些大臣生活奢侈,他们一天的饭费花那么多的银两,有的大臣把白蜡当干柴烧,厕所内堆放着香料,可百姓却生活在贫困之中。朝中大臣们这样的奢侈腐化,应当受到处罚,对有错不改的大臣按照国法处治。”晋惠帝听了,说:“说得很有道理,你若发现谁挥霍无度,不守国法,都可以按照条例惩处。”平时趾高气扬的皇亲贵族们认为傅咸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一点都不怕。但傅咸对这些人,没有畏惧和妥协。而是多次上书晋惠帝,严肃地说:“奢侈比灾害还要厉害呀!”因为傅咸的劝谏和批评,晋惠帝终于下决心除去了一批腐败官员。朝中的大臣心中害怕,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谏省官事 刚正不阿
傅咸上书晋武帝,直言揭露说:“武帝即位,已15年,‘军国未丰,百姓不瞻’,一年不收便没粮吃。其原因是剥削者多,而亲农得少。如户口比汉少十分之一,而置郡县比汉多得多。”他建议,当今之急,裁减官员,合并机构,减少摇役,大力发展农业。“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唯农是也。”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又从尧、舜、禹的美德讲起,指出晋上层的奢侈腐化,忠谏武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带头节俭省用,武帝赏悦,并且升了他的官职。
傅咸还多次上书,谏言改革弊政,选贤任能,力举了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使国家保持了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