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6年05月10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毒地之上 何以安居

    □ 曹永学

    近日,广州又爆出毒地事件,广钢新城污染土地修复尚未完成,各路房产商即已开工盖楼,公开售卖。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广钢地块的重金属、多环芳烃100年都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缓慢挥发,对居民有致癌风险。按照招标公告,污染地块修复到2016年7月才能完成。然而,迫不及待的开发商纷纷开工,多个项目已经落成,其中三个项目进入销售阶段。

    最近一段时间,“毒地”一词曝光率颇高。媒体对毒地事件的高频率曝光,其背后是民生与各方利益的碰撞已经到了不容再回避的地步。

    随着城市发展用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大规模外迁,大批原来的工业地块被用来开发房地产。可是,这些地块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有多重,购房者几乎一无所知。时至今日,污染土地修复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仍是一个新鲜、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

    这也难怪,环保部2014年5月发布通知,正式提出对关停搬迁企业污染场地进行治理修复的规定。这应是最早的关于工业污染土地修复的政府性规定。

    目前,真正投资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大城市,而其余绝大多数城市是没有能力望其项背的。

    即便在一线大城市,毒地修复依然受困于责任主体、技术标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毒地修复应该由污染企业出资,但是,不少污染企业已经倒闭,政府不得不出面买单。即使搬迁企业正常运转,也难以承受巨大的修复投资。由于事实上责任主体不清、投资利益纠葛,尽管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但关于污染土地修复治理的法律法规迟迟不见出台。

    法律缺位,使毒地修复成为“良心活儿”,修复标准难以掌握,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块在修复过程中又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毒地修复期限、修复方式也受到质疑。例如,广钢毒地修复周期为443日,而可供比较的案例是,美国拉夫运河小区毒地修复耗时21年才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部修复至今仍未完成。

    在修复方式上,国内目前采用的主要为“固化稳定化处理”,也就是使用水泥、石灰、沥青等固化剂和粘土矿物、活性炭等稳定材料,将污染物封存在土壤中。有专家指出,这种方式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评估,因为化工企业的有机污染物是难以完全封住的,它会随着绿化植物土壤、地下管道等缓慢挥发。

    我们住宅的下面是不是毒地,有没有毒物挥发,适不适合居住……由于没有科学调查数据支撑,一切都是凭感觉。在这种被动的状况下,居民即便有维权意识,也没有维权能力。

    毒地修复后盖楼出售,对居民健康的长期影响,需要科学的调查和评估,需要严谨的数据来说话。如果任由这一领域长期空白,无疑是对群众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也是管理者的失职。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