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甫祥
去年3月,江苏省启东市纪委接到一封署名顾某某、陆某某、王某某的联名举报信,反映海复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卫某等采取虚报冒领的办法骗取动物疾病预防经费。然而,当纪委人员欲找其进一步核实时,却发现三名“举报人”均早已过世。不过,这封冒用逝者姓名的举报信,内容却是真实的。当地纪委顺藤摸瓜,对私分防疫经费8.48万元的该中心两名干部进行了查处。(3月24日新华网)
两名掌管防疫员聘用及管理大权的镇防疫站干部,假防疫经费集资之名,长期“蚕食”防疫员的劳务费,金额高达8.48万元。其结果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两名“周扒皮”受到了应有的惩处。然而,“扒”出“蛀虫”的三位“举报者”,却是早已不在人间的逝者,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假逝者之名“实名”举报,看似一则冷笑话,但从中读出的首先是一种辛酸:全镇不过8名防疫员,能有几多劳务费?居然能从中“扒”出14.01万元,除去5.53万元用于劳保及招待费以掩人耳目外,其余8.48万元全部被两人收入囊中。贪腐贪到这个份上,算得上是“雁过拔毛”了。
其次是有些压抑的沉重:一方面是对小贪的切齿之恨,另一方面却怕“打蛇不死被蛇咬”,而匿名举报又怕引不起重视,两相权衡,便想出了这么一个所谓的实名举报。无疑,这是一个无奈之举:若举报不成,而信息又泄露,轻者遭打击报复,重者饭碗不保;即便扳倒小贪,但贪腐金额不到10万,倘若只受个不痛不痒的处分,日后更不会相容。当然,就算冒名举报,久而久之也可能“露馅”。两害相权取其轻,在举报人看来,这也是下策中的“上策”了。
而更多的来自对“百变”小贪的愤懑:他们竟然打起了防疫员个人所得劳务费的主意。可能因为觉得占有劳务费相对安全,所有的款项先分别打入8名防疫员的银行卡,尔后再以防疫经费集资的名义,从中“揩油”。或许,在他们看来,这钱来得既方便,又安全。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也许是他们太过贪婪,连逝者都要“站”出来举报。当然,小贪被揪出,还得归功于当地纪委的坚持。按说,举报人冒逝者之名,有恶作剧之嫌,加上镇防疫站账目清楚,并无破绽,完全可以打道回府。然而,正是他们的责任感,以及那份坚持,最终在劳务费上让小贪原形毕露,从而还了所有防疫员一个公道。
因而,“去世”的举报者事件绝不能仅仅看成一则冷笑话,这件事留给人们太多的思索:花样翻新的小贪,需要用心去警惕;可能被小贪“揩油”的群众权益,需要用心去维护;而群众在举报中显露的两难处境,更需要用心去抚慰、去呵护。譬如,两名镇防疫站的小贪尽管受到了惩处,但事情似乎不应就此了结:处置过后,防疫员的招聘及管理还归他们“主宰”么?会不会打击报复,抑或故伎重演?有关部门不妨持续关注。不然,举报者若失去安全感,似这类冒用逝者之名举报的冷笑话还会再现,而让群众解除后顾之忧、大胆实名举报,才是反腐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