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6年03月17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

    □ 雪含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曾任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等职,累官至礼部尚书。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为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被康熙皇帝称赞为“天下清官第一”。其为官期间,曾发起三场整风运动。

    不贪钱,整肃“送礼”之风。清正廉洁是张伯行为官的真实写照。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官场旧例,新任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多多关照提拔。但张伯行却秉性耿直,从不巴结上司,他对此送礼风气深恶痛绝,他经常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他拒绝给上司送礼。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他一到任,就以整肃官场“送礼”之风为目标,规定官员之间不得上下互相馈送礼金,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江苏六合县王知县送一幅自画山水画到张伯行宅上,说是敬请“指教”。张伯行回来后掂量这副“颇重”的山水画,一下子在画轴里掂量出一根金条。之后,张伯行找来这位王知县道:“你的画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送你一幅字吧。”王知县接了这幅字,在回去的路上很是纳闷:这副字“颇重”啊。回到家掂量一下,在字轴里掂量出一根金条,再看这副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金条没送出去,反让巡抚怀疑其贪。

    不畏权,整肃“舞弊”之风。不畏权贵是张伯行做官的又一大“特色”。康熙五十年间,江苏乡试发生严重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串通勾结,大肆舞弊,两江总督噶礼也深陷其中,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月有余竟无任何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针锋相对,买通官吏,捏造事实诬告张伯行。主审官畏惧噶礼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继续审理。

    张伯行被免职后,扬州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至公馆,拿出水果蔬菜以献伯行,伯行坚辞不受。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康熙亲自审案并降旨,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一传出,江苏士民家家门上张贴祝文:“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不怕苦,整肃奢靡之风。清廉戒奢,为世人榜样。张伯行为官数十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初到济宁,随员仅有四人,而当时一个太守赴任,往往携带三百余人。他任福建巡抚时,见衙暑中,帷帐都是锦绣,器皿全是金银,便问其原因,属吏答道:“行户协备,往例如此。”张伯行说:“行户即老百姓,怎么能拖累他们呢?”遂令拆去,并令辖区的官员不得贪图安逸,杜绝奢靡之风泛滥。

    1725年,一代清官张伯行病逝。雍正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