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永学
3月11日晚,一段“西安公务员喝酒辱骂举报者”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显示,一名身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人员制服的男子大声呵斥着——“你再来告状我就打你,听见没?”“滚出去!滚!你来了几回了?有毛病!就给我们找麻烦!” 据《华商报》报道,骂人者是西安市碑林区食药监局张家村食药监所内勤翟某,他怀疑举报人朱先生是职业打假人。
或许举报人的多次举报让管理者感到厌烦,或许在执法者眼中职业打假人存在不当动机。问题是,老百姓咋对这样的举报人就厌烦不起来呢?事实上,不管这些举报人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和消费者的利益是契合的。在当前食品问题突出、消费者被动无奈的情势下,职业打假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按理说,打假人向政府监管部门举报线索,监管部门应该欢迎受理。然而事实上,一些政府监管人员对疑似职业打假者非常排斥。西安公务员对举报人公开辱骂就是典型的例子。
是举报人无事生非,还是问题举报搅扰了公职人员?这种愤怒情绪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
从表面看,辱骂举报人是因为频繁举报给监管者带来了“麻烦”。然而,解决这些“麻烦”何尝不是监管者的职责呢?公开辱骂举报人,群众会对政府部门解决食品问题的诚意做何感想?
曾几何时,“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是对某些掌权者的写照。如今,反腐高压之下,权力“黑手”龟缩,一些人随之产生消极心理。我本不愿多事,你偏偏三番五次举报“搅扰”,真是岂有此理,骂你是轻的,“再来告状就打你!”瞧瞧,多么生动的心理写照!
或许这部分人从来没有搞懂权力与服务的内在联系,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如何在其位、谋好政。他们习惯了把权力作为私器,一旦权力不能为其带来好处,宁可让手中的权力闲置,而且,还把这种消极情绪归结为反腐败带来的后果。
西安公务员当众辱骂举报人,的确是不多见的个例。但是,有谁敢说,这一恶劣行为背后的价值观,不存在扭曲的典型性呢?
据报道,辱骂举报人的翟某被当地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内、行政警告处分。但是,问题仅仅出在一个翟某身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监管队伍不从思想上根除病患,如果执法者依然抱残守缺,那么,今天惩处了一个翟某,明天还会冒出一个王某、孙某……心病还得心药治,不找准病因,不对症下药治疗这样的思想病,将谬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