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月21日,省高院下发《关于2015年度全省法院阳光司法指数评估的情况通报》。通报显示:全省法院平均得分83.39分,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以96.85的最高分位列第一名。成绩的背后,是桥东法院全体人员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本报记者 王智勇 通讯员 刘晨雪 张钧
全省法院2015年度阳光司法指数评估成绩出炉
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荣登全省排名榜首
2015年度阳光司法指数评估是省高院组织,对各个法院23项二级指标、51项三级指标进行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河北省社科院法学所评估组通过网上观测、流程系统提取数据、抽查案卷、实地走访等形式,于2015年10-12月份对全省189家法院的司法公开情况进行了量化打分并综合评估。1月21日,省高院下发《关于2015年度全省法院阳光司法指数评估的情况通报》。通报显示:全省法院平均得分83.39分,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位列第一名。
回看桥东法院司法公开的工作,名列榜首凭的不是运气,更不是靠的突击,一系列做法措施让邢台法院在司法公开中走得又快又远。2015年,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就被省法院司法公开办公室评为“司法公开示范院”。司法公开内容丰富了,群众满意了,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思想认识是关键。桥东法院为使全院干警在思想认识上入脑入心,举办了“公开促公正 公正树公信”的专题讲座,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的实施方案》,从思想认识上彻底破解传统理念的困境,将司法公开工作分解到各个庭室和个人,强化立案、庭审、信息、执行、文书和审务全方位的透明公开,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度、人民满意率。
在当事人看来,司法公开就是要实现司法程序的全程透明,保障当事人在公开秩序中公平寻求司法救济。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新期待是一种动力,2015年以来,桥东法院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将司法公开的内容从审判公开延伸到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个方面。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推进数字法庭建设应用、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等特色亮点工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为充分发挥网络庭审直播这一“窗口”效应,桥东法院加强了数字法庭建设,新增了数字法庭设备,对全部庭审活动全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并长期保存,方便当事人查阅。目前,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已基本达到硬件设备完善、数据即时生成、资源共享互通的运行管理模式,为司法公开各项措施的运行提供了较好的信息技术保障。
短短一年时间,全国法院裁判文书从原来的神秘性逐步走向了网络公开化,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有助于增强法院及法官的责任意识。桥东法院高度重视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已结案件裁判文书,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及时在司法公开平台、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上网公开。对上网裁判文书的质量,要求承办法官和合议庭负直接责任,庭长、主管院长负审查把关责任,通过不断增强法官的责任意识,切实提升裁判文书的逻辑性、说理性,确保上网公开的裁判文书质量,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法院自己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是新媒体时代展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机遇,也是司法公开的重要平台。桥东法院在立案大厅电子展示屏等多媒体和网络公开平台管理同时进行,及时向公众推送法院最新情况和相关诉讼指南服务信息,建成多角度的司法公开平台,确保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和相关当事人公开审判流程信息。
电子档案是司法公开必不可少的门槛,有了档案的数字化,才能在网络这一数字平台上“晾晒”。审判流程各环节参与人按照法定程序办案的同时,将审判流程涉及到的案件相关信息和书面材料,全部通过扫描方式,在第一时间同步录入到审判流程系统中,完成电子卷宗的制作建档,并在结案时同步形成电子档案,为审判流程规范管理和信息公开奠定基础。
公开还不能少了那些没有诚信的“老赖”,并且还要对这些人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将执行信息录入到审判流程系统中,将案件材料同步制作成电子卷宗建档,整合相关信息,在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予以公开,进一步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将失信被执行人员信息报送上级法院,同时进一步完善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社会诚信体系对接,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失信惩戒。
在司法公开工作初期,桥东法院就注重宣传,把司法公开与司法宣传有效衔接起来。公开工作的内容、流程、推进方式等情况通过门户网站及时发布,让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司法公开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司法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做好舆情监控才能有效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深入有序开展。对于工作推进得力有效的部门、个人的典型做法及时总结推广,牢固树立“案情决定舆情”、“司法公开是最有力的舆论引导”的理念,确保司法公开的举措为公众知悉,受公众检验,被公众认可。
还有多维度实现司法公开。在本院政务网站开设审判人员公开栏,公开审判委员会组成人员、审判人员的姓名、职务、法官等级等信息;开通12368服务热线,实现人工接听和自动答复功能;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新闻发布会制度,每年3、6、9、12月上旬第一个星期二为公众开放日,邀请社会各界来院参观,增强上级部门及基层群众的支持、理解和信任。每一季度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本院重大案件、重大活动和重大举措等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指定专门的官方微博、微信网络评论员,对公众通过公开平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回复,并归纳分析;设立举报投诉平台,建立了四级法院联网的举报投诉网络,深化人民群众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监督,广泛吸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诉讼案件……
桥东法院把司法公开作为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树立司法权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坚持“公正司法 司法为民”主题,不断摸索新模式、新平台。
以“三严三实”助推司法公开
2015年以来,桥东法院把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整改紧密结合起来,从自身抓起,从点滴做起,以“严”和“实”的作风、扎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司法公开,让群众真真正正零距离接触司法公开。
以严的精神,严的作风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在立案大厅放置诉讼指南、诉讼风险告知、诉讼文书格式样本、案件流程图示、诉讼费用收费标准及司法救助条件、申请财产保全、证据调取手续等诉讼指导资料供当事人免费取阅,以及安装电子显示屏,方便当事人了解法院、查询法律、掌握诉讼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工作平台的搭建,并开设官方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公开法院信息,为当事人了解法院,化解矛盾提供平台。继续推行法院“开放日”、“法律八进”活动、开通12368法院服务热线,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增加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度。截至目前,举办开放日活动,新闻发布会,深入社区、幼儿园、中学校园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达近20次,接待群众达1700余人,有效地提升了诉讼服务水平。
以严的精神,严的作风推行案后回访。彻底转变“坐堂问案、就案办案、一判了之”的思想观念,不断拓宽民意沟通渠道,通过电话回访、带案回访、上门走访等形式,主动听取当事人对法院执法办案工作的反馈,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现场解决群众的诉求,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普遍反映、特别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分析,做耐心细致的解释、答复和说明,引导当事人正确理解裁判结果,全方位化解社会矛盾。截至2015年底,干警共计案后回访涉案人员达50余次,与200余名群众明理释法,耐心沟通,取得了很好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以严的精神,严的作风加强司法公开力度。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庭审录像数据长期保存并随时可以调阅。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机制,办案法官积极围绕案件的焦点,针对诉辩主张采纳与否逐个展开说理,逐个评析,分析论证,具体说明法院采纳不采纳的理由以及依据,增强裁判结果形成过程的透明性、公开性及说服力,全面回应当事人提出的主张和意见,有效化解败诉方对法院和法官工作的误解。执行案件的受理,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执行款发放等执行程序的时间节点向执行当事人公开,同时扩大执行黑名单发布机制。以扩大社会参与度为标准,积极推进听证公开,让案件审理执行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中,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参与权。
强化“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机制
“给大法官留言”栏目于2014年初在最高人民法院网与中国法院网同步上线开通,其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成为网民与大法官直接“对话”的新平台。栏目开通后,桥东法院先后接到省高院该栏目交办的两起案件。院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切实有效的调处、化解方案及措施,使案件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妥善解决。于是当事人和关注的群众在网页上留下了“上访不如上网”的赞许。
2014年底,省高院“给大法官留言”栏目负责人、干部总值班室主任吴殿国、督察处王景祥到桥东法院视察工作时指出,这个栏目目的就是通过畅通网上民意沟通渠道,引导网民合理表达诉求,减少周转环节,使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桥东法院发挥了这一平台的积极作用,用实际行动推动了网上民意沟通工作逐步走向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
2015年是桥东法院不断完善并推进“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的一年,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为支撑,全面推进“互联网+”司法运作新模式。
法院设立“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调解室是助力“司法公开”的新举措。“搭载”互联网新平台,主动与辖区18个单位对接,实现远程调解。目前,依托“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化解500余起矛盾纠纷,一大批棘手复杂纠纷被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开通了诉讼服务中心,当事人在服务中心的自助查询终端输入身份证号及案件查询码,即可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及法院司法公开的全部内容。当事人还可在网上立案平台提交材料申请立案,这样可节省时间和往返费用。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2015年以来,共接受网上立案服务及12368服务咨询立案600余次。
桥东法院开通官方认证新浪微博“邢台桥东法院”以来,已发布各类信息1332条。当事人拿起手机搜索微信公众号便可了解法院动态、发表意见,搭建起与群众互动的新桥梁。桥东法院努力成为百姓心中司法公正公开的阳光法院,“上访不如上网”这句话是百姓对法院司法工作的评价,这让桥东法院在推进“互联网+”工作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推进新闻发布会 和开放日活动
2015年,桥东法院共召开了4次新闻发布会,举办2次“法院开放日”活动。开通官方认证新浪微博“邢台桥东法院”,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普及法律常识,公布重点案例,开辟了司法宣传的新窗口,让司法服务更贴心。
2015年4月29日,召开“立案登记制改革”新闻发布会,来自河北法治报、燕赵晚报、邢台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会上,院领导就法院如何应对立案受理制度由审查制改革为登记制所带来的变化与记者们进行了交流。新闻发布会的成功举行受到了媒体的支持和肯定。
2015年6月3日,举办打造“阳光法院”新闻发布会暨公众开放日活动。河北法治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以及企业、社区、学校代表等30余人应邀参加了活动。院领导表示,法院全体干警一定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监督,虚心采纳各界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扎实推进司法公开,不断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
2015年8月31日,召开“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新闻发布会,多家新闻媒体参加。院领导介绍了“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整体运行情况。在“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下,各部门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到位,形成共同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合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10月30日,召开曝光被执行人失信黑名单(俗称老赖)暨执行工作汇报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2015年以来执行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曝光了近100名“老赖”名单。依托“互联网+”,实现网络查控即时化、过程直播同步化、舆论宣传网络化做到“三化”同步,推动执行信息化转型升级,压缩了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逃避义务的空间,大大提高了人民法院执行的效率和威慑力。
推进六大公开举措
立案公开。法院立案大厅是落实司法公开的前沿阵地,立案庭电话号码摆放在醒目位置,方便群众随时咨询立案程序和立案注意事项;立案条件、书写民事诉状的要求等公布上墙,减少当事人往返法院及修改的次数;诉讼告知书、联络卡、诉讼指南等书面材料供当事人阅读,使立案明朗化;电子屏上显示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诉讼费计算标准以及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程序等,方便群众快捷了解立案的法律常识。如果群众立案时候不满意,可以立刻扫描立案监督二维码或拨打监督电话,对立案工作反馈意见和建议。
庭审公开。网络庭审直播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向群众展示良好形象的窗口和机遇,桥东法院为利用好这一平台,在原有2个数字法庭的基础上又新增6套数字法庭设备,大力加强数字法庭建设,对庭审活动全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实现“每庭必录”,并以数据形式集中存储、定期备份、长期保存,方便当事人依法查阅庭审音像记录。截至目前,已在河北法院网司法公开平台、桥东法院司法公开平台庭审直播案件739件。
信息公开。2015年,桥东法院做到所有新收案件流程信息向司法公开网公开。当事人可凭查询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登录流程信息公开平台,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现在,河北法院网司法公开平台公开案件已有4835件。
执行公开。2015年,所有执行新收案件流程信息向司法公开网公开。目前,在河北法院网司法公开平台公开执行案件失信被执行人员名单129人。
文书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解结案等不宜在互联网上公布的以外,桥东法院已实现2014年12月18日以来生效裁判文书100%上网,截至2015年年底,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2979件。
审务公开。深化人民群众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监督,广泛吸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诉讼案件,截至目前,陪审员参与案件数1469件。每季度开展1次法院开放日活动,通过参观、旁听等形式,让群众了解法院的诉讼过程、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情况,增强法院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