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5年03月30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施胜辰:不忘恩师叶浅予
  醉打山门
  十五贯
  玉堂春

  □ 古萍

  施胜辰小档案

  施胜辰,别署沙丘升尘,惠风堂主,河北广宗人,擅长连环画、戏剧人物画。现为邢台市美协顾问,河北省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协会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当选河北省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60年代初,师从一代宗师叶浅予,自此从事连环画和国画创作。迄今有数十套长短篇连环画在国内外出版,十余次荣获省、部级奖,代表作品《平原枪声》、《逐鹿中原》、《邢台大地震记事》先后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

  施胜辰少年学京剧表演艺术,十九岁参军,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一生爱戏,人称戏痴、画痴。近年,他的戏曲人物国画更是名扬海内外。诗、书、画一体,以细腻的透示、唯美的关照,简洁的线条,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画家刘荫祥说:“施胜辰是当今继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画家关良、韩羽之后的佼佼者。”

  相识是缘

  

  3月,一个阳光明媚温暖的日子,窗外迎春花已悄然爬上枝头,我的心却在他的故事里起浮沉郁,我们谈着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一位是美术教育宗师,一位是著名画家,活着的人说着死去的人。撕开那段尘封的往事,我们的画家施胜辰流泪了,悲乎?喜乎?我不得而知。我看到的是一位画家的真性情。

  许多年后,叶浅予是否能想到在他百年之后——2010年秋,叶浅予艺术馆落成一周年之际,他的关门弟子施胜辰捧着自己36幅集数十年艺术学养,倾粉墨烟云之精华作品,在他的家乡浙江桐庐叶浅予艺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以缅怀纪念恩师。画展结束后,36幅作品全部捐赠给叶浅予艺术馆。

  “你信命吗?叶浅予这个名字已深深镶嵌在我艺术生命的轮回里。我与叶老的相识冥冥中就是一种缘。”施胜辰满怀深情地说。

  施胜辰自幼喜画,15岁时买到的第一本画画工具书就是叶浅予编著的《怎样画速写》,后来又买了他几本美术书籍,亲戚外地出差给他捎回来的竟然也是叶浅予的画册。从此知道了叶浅予是浙江桐庐人,初识了富春江畔的人情风物,叶浅予的名字深深印在少年时代施胜辰脑海,更是他毕生崇拜的艺术大师,艺术求索的楷模。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1966年,施胜辰在邢台军分区服役,从事电影放映和宣传工作。有一天,部队党委请来了中央美术学院驻邢台工作队的六位画家。四男二女,都身着老式棉军装,年龄老少悬殊,两个版画系的学生胡杰、邹建君,国画系讲师焦可群、蒋采萍,国画系教授陆鸿年和国画系叶主任。不久,施胜辰得知那位留胡子、眼光犀利、挺直干练的叶主任就是他久仰的叶浅予先生后,激动地向叶先生行军礼。后来先生亲切称呼他小施。

  部队请他们来是筹备大路村“村史”和“民兵战备教育”展览的,政治部派施胜辰为他们服务,向他们学习。

  起初他们工作在一个青砖四合院里。1966年3月8日凌晨、22日下午邢台地区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他们不得不迁到村支部在村外挖的大地窖里住,筹展工作在一个大白帆布帐篷里。

  震后,部队派车把他们拉到重灾区隆尧县的马栏大队,村落成为一片废墟,令人惨不忍睹,他们画了不少灾情速写,回来后创作了一套震区组画,发表在《邢台日报》上。

  筹展组正好他们七个人,轮流值日表是叶先生用漫画设计的,每个人变形夸张,异常传神,观之令人捧腹。叶先生画草图,人物姿态都是由施胜辰做模特,有些画是叶先生教他用墨分五彩的技法涂上去的。施胜辰特别佩服叶先生天天画速写、写日记的毅力,几个月来似乎从未间断过。村里没有电灯,晚上睡得早,施胜辰铺位的一边是陆鸿年,一边是叶浅予。叶先生讲的故事多半是往事经历和艺术见解。先生天天黎明带施胜辰出去散步画速写,面授机宜。闲暇时,叶先生常检查他的速写本,谆谆教导,曾从中选出速写《红灯记》、《琼花》两幅,用水墨为他做示范,笔情墨趣、精彩至极,题款“六六年摹小施所作琼花速写,老叶”,两幅作品至今保存完好。半年多的耳濡目染,施胜辰的画技大增。

  六月中旬,中央美术学院工作队返回北京,施胜辰也撤回邢台军分区。

  

  完璧归赵

  

  当年,大路村两个展览结束后,所有作品都存放至邢台军分区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仓库,施胜辰分管仓库。21岁的施胜辰不相信一个那么慈祥、敬业的艺术家有什么问题?经师易遇,人师难遇。短短大半年的相处,叶浅予教给他的不仅仅是画画,还有做人。经过痛苦的思索和心理斗争,施胜辰决定冒险把扔到地下仓库叶老的画抢出来。

  于是,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施胜辰悄悄打开仓库的门,拿着小刀,仔细地、一刀刀把叶老的画剪刻下来。小刀在宣纸上游动,施胜辰脑海里闪现着叶老与他邻铺时讲的点点滴滴自己的经历:抗战时期被宋庆龄派去香港为英籍华人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专场演出做海报,所得义捐,支持抗战,又在国内参加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一路北上,后被徐悲鸿邀请执教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崇敬之心再次涌上心头,在他心里,叶浅予就是一位爱国、敬业的艺术家。叶老的这些画在他心里是无价之宝,他不能让这些画丢失。共21幅画,整整用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几经周折送回老家广宗县,藏匿于他父母家中。

  1978年叶浅予托人打听施胜辰,施胜辰得知叶老住处心中无比激动,小心翼翼拿出珍藏多年的叶老那21幅画,于1982年端午节前夕赶往北京叶老的家,他要把叶老的这些作品完璧归赵。

  七十多岁的老画家感动了,想不到相隔十几年,经历了那场波涛汹涌的风浪,他的画居然完好无损地被施胜辰保存下来,填补了他十年创作空白。师徒自是一番促膝倾心,叶老说:“小施,你给我办了件大事,等我个人画展展览完后,这些画仍归你保存。”施胜辰连连摇头:“物归原主。”

  步出叶老宅室,四合院里的丁香已开,清香四溢。施胜辰舒了口长气,心里默念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脑子里回忆着这次他们相见时情景。

  叶老给他看了几幅他的新作《长安怀古》、用漫画形式画的《真善美闪闪丰坡纹》、《霸业促谁记马前卒》、《忆疆场风流秦汉唐》、《马嵬坡忍唱长恨歌》,使他大开眼界。叶老的画不仅技艺高超,更主要的是画外修养的深邃洞察。叶老还对他带去个人画作一一点评,叶老说:“画戏不要画像舞台,要强化绘画语言点、线、面的构成。”叶老的几句点拨,使他茅塞顿开。

  施胜辰万万没想到返邢几天后,竟然收到叶老寄来《七十抒怀》书法和画作《靖西姑娘》,以示谢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叶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个人画展,施胜辰应邀参加。看到他保存下来的那幅《民兵大演习》挂在重要位置,又看到已近八十的叶老依然健朗感到很欣慰,没有打扰叶老悄然离场。

  由人民日报1995年出版的《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回忆录也详细记述了他们相处的往事。

  叶浅予先生于1995年去世,享年88岁。

  感谢恩师

  

  回忆与叶浅予前后交往的十几年,叶老曾给他写过八封信,晚年又给他介绍了他的高足卢沉与周思聪,使他受益终生。叶老在信中谆谆教诲:“画画是一辈子的事,不要来北京上名校、攀高朋,走自己的路,你的自学已很有成效。”

  施胜辰说:“居小城,人却走京串卫。领略川陕苏皖人情,体悟闽南风貌,走过富春江畔。岁月就像一条河,穿越唐风宋韵的街角,行走于俗世,以一颗诗心画生命的代言。孙康映雪,闻鸡起舞,笔耕砚田,不敢停歇。只因有尔等大师教诲、点拨。”

  “说来也巧,那年我去临沂,巧遇叶老的侄子叶善光。得知家乡浙江桐庐要为叶老建纪念馆的事,心里特别激动。就想,桐庐政府为美术教育一代宗师建纪念馆是后人的文化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心里就盘算着为恩师做点什么。”

  2009年,艺术馆落成典礼,施胜辰应邀参加。应邀参加典礼的还有:蒋采萍、马振声、裘兆铭、赵立忠、姜宝林、王迎春、龚建新等叶老的得意门生。

  典礼刚完,施胜辰与学友们直奔叶老墓碑哀思缅怀先师。

  墓前,施胜辰双泪纵横。想起叶老生前把他数千册美术资料以及自己收藏明清以后的名家作品数十件,本人作品300件,捐给了家乡桐庐,就连桐庐政府给的2万元也捐给了桐庐县文联作为奖励艺术后起基金;想起当年和叶老以及中央美院的几个老师,大家一起挤在地震棚内,飞花流觞、吟诗作画的情景;想起叶老多年的面授与书信点拨,感激之情再次涌上心头。“梦圆桐庐”个人画展在脑海闪现。

  回邢台后,施胜辰用了一年多时间做准备,精挑细选,又挥笔泼墨。

  2010年9月,菊花开放的时节,施胜辰“梦圆桐庐”个人画展在叶老的家乡浙江桐庐举办。展后,36幅作品全部捐给叶浅予纪念馆。

  说到此,施胜辰长舒一口气说:“比起恩师叶浅予,我这只能算是大美中的小小美。叶老在世时曾多次在学术会上呼吁,艺术不要卖天价,老百姓谁买得起?公开以1500元的价格在荣宝斋挂一幅自己作品。”

  当年,施胜辰归还叶老21幅作品时,也有人说他太傻,劝他说:“这么珍贵的画,你不说,谁知道?给他要条件。”施胜辰只是一笑罢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施胜辰既是一位仁者,也是位智者;求“远大”而舍“近小”,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才是一位画家,一位真正艺术家的胸怀。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