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
春节刚刚结束,甘肃平凉市山区农民马文怀花了近19万元终于为儿子“买”回了一个媳妇。尽管这对普通农家而言可谓“天价”,不过能从多个“竞争者”中胜出,还是给这位即将返城的老农吃了一颗定心丸。(中新网3月8日)
A
“天价彩礼”
是家庭难以
承受之重
余明辉
农村动不动几十万的“天价彩礼”,对目前并不算富裕的农村人,乃至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承受之重。
首先,巨额的结婚花费尤其是奇葩的本来可以不需要的彩礼,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场婚礼下来,可能是一家人多年的积蓄花光不算,还要背负大量的债务,这对新人乃至家庭日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提升,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其次,巨额婚姻花费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由于婚姻花费巨大、来之不易,家庭老人会为了年轻人的婚姻和家庭稳定,而不惜在背负债务的同时对年轻人无原则忍让。比如迁就年轻人的无理、懒惰等要求和习惯,造成基本的尊老爱幼道德和行为准则的丧失和沦落。巨额婚姻花费引发社会矛盾。背负不必要的结婚债务,影响婚姻生活质量,进而引发夫妻、家庭乃至双方家族、群族的矛盾。
最后,巨额婚姻花费阻碍社会进步。上学可以迁就或选择,生病甚至可以忍耐或放弃,唯独婚姻不能等也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因为结婚彩礼等风气普遍如此,没得选没得等。没有足够的教育,又由于巨额婚姻花费造成人们对金钱的畸形渴求,以及尊卑失序道德畸变,社会如何良善快速进步?此外,“奇葩婚姻彩礼”也造成事实上的铺张浪费,与时代提倡的节俭主体也格格不入。
客观而言,包括正常彩礼在内的很多婚姻花费,不少都是必需的不可少的,但动不动就“天价”的农村结婚彩礼,已经演变为陋俗、恶俗,但这些,对任何一个单位、团体,都无力或不可能有力有效反抗这种恶俗。尤其在当前男女比例失衡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进去,深受其害还不得不随波逐流,不得不无奈与人攀比。个体的无奈,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及时出手。
有关方面可尝试制定法律或补充司法解释,依数额等界定借婚姻索取财物与依风俗过付彩礼的界限,并制定罚则,控制彩礼现金数额。用具体、明确的“硬杠杠”,在人们心目中筑起一道不能也不敢逾越,从而有效遏止随意索要“奇葩婚姻彩礼”的“法律长城”,减负现代的年轻人、减负家庭,也减负整个社会。
B
让婚姻回归本质
“天价彩礼”当摒弃
张培
作为一种习俗,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适当的结婚彩礼,象征着双方初步达成婚姻约定,同时也为了换一个“好彩头”寓意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但在旧习俗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下,近年来,6万、8万、10万……一路飙升的巨额彩礼,如同一道无情的屏障,让个别地区步入婚恋年龄的农村小伙望婚兴叹,为了应付高额的结婚彩礼,有些家庭不仅要拿出全部存款,甚至需要到银行贷款,借高利贷。
表面上,某些父母从“嫁女”中获得了物质报偿,但却在实际上用近乎“卖女”的方式,造成了对女儿人格的贬损和对亲情关系的侮辱。试想,女儿的价值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吗?而多年的父母儿女情义又岂是区区彩礼可以买断的?
当汹涌的物质文明消解了严肃的情感主题,人们似乎只能依靠物化的手段去衡量婚姻、表达爱情。在某些人看来,彩礼是女方的身价和面子,也是男方的诚意与实力。两情相悦的情感基础或执子之手的无悔承诺,都不如一份沉甸甸的彩礼更能证明这场婚姻的价值。比起无法量化的感情,物质和金钱更能给婚姻带来安全感。当人们习惯于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彩礼就逐渐变味了。彩礼不仅展示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常隐伏着两个家庭激烈的利益拉锯战。
即使丰厚的彩礼能帮助女方实现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但两个人过日子却不能把自己简化成“经济人”,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情感需要。更何况,对于农村一些经济条件欠佳的男方家庭而言,高昂的彩礼支出为其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也给婚姻带来了不和谐因素。面对“买来”的妻子,丈夫会抱着持有怎样的态度与情感,能否给予应有的尊重与呵护?这些都是高昂彩礼给婚姻带来的潜在矛盾隐患。不论是按学历,还是按地域,抑或是经济条件,一旦情感商品化,索要彩礼的名目就变得五花八门。当彩礼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实分离的空壳,婚姻失去了润滑剂和黏合剂,农村婚恋关系或许会因此而断裂甚至脱节,这是当前农村和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彩礼是婚姻商品化的明证,唯有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与婚姻交换的逻辑,才能让彩礼不再成为“甜蜜的负担”,才能让婚姻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