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5年03月10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春节饺子的特殊滋味

  □ 李忠勇

  春节吃饺子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传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春节这顿饺子,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来说,有着特殊的经历和滋味。

  小时候,我家住在大山里,生产队耕种的全是旱地,小麦收成极低,每口人只能分得二三公斤,平时舍不得吃白面,存放到过年才能用,因此,我天天盼着过年吃饺子。每年腊月二十五左右,队里要杀几只羊,给每人分半斤羊肉,父亲把肉放进荆条篮子里,等到小年晚上包饺子。

  按照北方的风俗,小年晚上该吃饺子,可一直吃不上,只有大年初一这一顿。小年下午,母亲就忙着烧火炸萝卜片,剁肉,调馅。那时,大哥在部队当兵,家里有父亲、母亲、二哥、我和弟弟5口人。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就点上昏暗的煤油灯,围坐在土坯坑上,母亲和面擀皮儿,父亲和二哥包饺子,我和弟弟不会包,就把饺子在篦子上摆得整整齐齐。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没有文化的农民,还是设法治造乐趣让我们开心。父亲一边包饺子,一边讲当年怎么带着母亲进山洞隐蔽躲过日本鬼子搜捕的惊险经历。母亲把一个洗净的2分硬币包在饺子中,说谁能吃到谁就有“命”(好运气)。我和弟弟信以为真,都想吃出这个有“命”的饺子。在这山庄寂静的夜晚,尽管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文化活动,但我觉得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有父母亲在,就有依靠,就有一个温暖的家,心里感到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我们一大早就起了床,兴高采烈地烧香、磕头、放炮,然后捣蒜、倒醋,待母亲煮好饺子,先给祖宗和其他“神位”供香一下,全家人再开始吃。因我和弟弟都想吃出包钱的饺子,所以吃得特别小心。父亲夹饺子时,感觉扎到了包钱饺子,就悄悄夹到弟弟碗里,故意让他吃出来,说他最有“命”,因为他最小,我无话可说。可我很要强,吃不出包钱的饺子不甘心,到后来再过年时,我就悄悄包进好几个硬币,这样人人都能吃出包钱的饺子,就说全家人都有“命”。我长大后,不烧香磕头了,吃饺子时也不供香“神位”了,母亲就在“神位”前替我圆场说:“先吃后供香,一家都健康。”

  我当兵之后,在连队过春节吃饺子则是又一种情景。大年初一吃两顿饭,上午吃饺子,下午会餐。大年早晨,炊事班给和好面、调好馅,以班为单位打回班里,战士们会擀皮儿的擀皮儿,会包的包,不会包的打杂,找块三合板垫上报纸放饺子。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老战士在一起包饺子,体现出浓浓的战友情,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包饺子的。

  饺子包完后,端到炊事班的大锅去煮,哪个班先包完哪个班就先煮,依次排队。在煮饺子时,班里战士也都争先恐后围在锅边,有的烧火,有的下饺子,有的用铲子搅动,有的准备捞饺子。有个战士在搅动饺子时,一低头,竟然把棉帽子掉进了锅里,引起大家哈哈大笑。吃完饺子,除了轮流站岗的,就在班内自由活动或结伴去逛街,冲淡了大家思家的情绪。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已不再是春节唯一的奢侈食物,三天两头都能吃上,而且猪肉、羊肉、牛肉和各种蔬菜调馅应有尽有,春节吃饺子不是为了解馋 ,而是享受一种情感。平时,子女们各有各的工作,在电话里听其声,网络上见其影,却很难相聚在一起,唯有春节是团聚的好机会。除夕晚上,祖孙三代相聚在明亮的电灯下,一边包饺子,一边欣赏春晚的精彩节目。大年初一,全家人在一起吃饺子,虽然品尝不出特殊的味道,但是感受家庭温馨和谐的气氛,内心则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愉悦。

  (作者单位:井陉县公安局)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