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桑桂林
海港区是秦皇岛市主城区,有常住人口76万人。近几年来,海港区委、区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全区“十二五”规划重大发展战略,本着具体化、地方化、精细化和特色化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四项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海港区委、区政府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全视野把握工作主动权。
该区施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制定《海港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同时,组建了“海港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聘任各行业专家学者百余名,区财政每年列专项基金20万元,用以保障评估工作实施。2013年以来,海港区先后对秦皇岛港搬迁、秦皇皓月城等20个重点项目进行稳定风险评估,切实把好了源头预防关。
该区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了组织网络,完善镇街级调解平台17个、村居调委会193个,发展人民调解员1416名,实现了区、镇街、村居、户四级联动大调解工作格局。在重点行政部门、法庭、派出所建立调解室,民商事案件调解率达86%,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达97%。
该区还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以区级联合接访中心为平台,选派重点单位进驻接访,实行“点对点”对接,实现了各类问题“一条龙接待、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深化情报信息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舆情,制定了《关于建立维护社会稳定情报信息工作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区各级各类信息员队伍达1300人,并建立网评员队伍80余人,加强信息的搜索研判,提高了发现、预警和处置能力。
四个格局全面提升防控能力
运行严打整治格局。该区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危爆物品、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检查整治行动。对城乡接合部、出租房屋等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实行挂账治理,辖区19个派出所每年确定了1-2个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运行警务防控格局。建立了派出所夜间警务巡逻模式,设置10台警务执勤车,开展社区警用自行车巡逻试点,9个环城警务工作站实行24小时武装堵卡查控。
运行群防群治格局。借鉴奥运安保经验,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平安志愿者协会,并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全区注册平安志愿者达到8000余人。5年来,志愿者共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0余件,助公安机关破案400余起,避免和制止各类刑事和治安案件300余件。
运行科技防范格局。按照“租赁”方式运作,由承建方一次投入,政府逐年分期付款,目前,在全区布设公共监控点位28000个,重点单位技防设施覆盖率达100%,公共复杂场所覆盖率达80%以上,居民小区覆盖率达70%以上。海港区科技防范建设被省评为先进县区。
四个加强扎实推进基础建设
海港区委区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工作中,注重强基层夯基础,结合实际注重在四个方面推进创新。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在扎实推进“四个覆盖”中又开展了农村文化组织和社保组织覆盖,实施“六覆盖、六提升”。2013年,全区98个村基本实现了省定100%全覆盖目标。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社区(村)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在全区划分社区网格901个,在网格内设置“一长四员”(网格长、指导员、管理员、协管员、监督员),搭建了以“任务”为对象、“事件”为主线、“地区”为重点、“信息”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辅警队伍建设。一方面采取公开招录和抽调年轻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辅警,另一方面从农村治保主任和治安积极分子中选任“村警”,统一着装,统一保障,统一管理,全区共招录和抽调社区辅警155人,选任“村警”77人,达到所有社区警务室和农村警务区至少1名辅警,并与民警捆绑工作。
加强专业法庭建设。以提高法务工作的社会效益和法律效益为原则,探索建立了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房地产案件、合同纠纷等7个专业法庭,有效整合了调解资源,凸显了调解工作专业化、统一化和便捷化。其中交通巡回法庭经验做法,受到中央政法委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