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曾感动于这样一则故事: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在座的每人用最精短的话写篇自传。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交给巴尔肯的只有三个标点符号:“——!。”巴尔肯问是什么意思。年轻人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巴尔肯听后,提笔填上了另外三个标点符号:“……、?”看着青年不解的神色,巴尔肯语重心长地鼓励:“青年时期只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三个不同的标点,喻示着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观。我做了近三十年语文教师,也与标点符号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看到这个故事后,我仿佛心有所悟:与我朝夕相处的标点符号,何尝不是对自己教师生涯的最佳诠释呢?
在我近三十年育人之路上,是没有句号的,有的只是标志着一步一个脚印的顿号和逗号。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骨干教师,我不断激励自己戒骄戒躁,勇于进取,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在我近三十年育人之路上,从不乏感情浓烈的感叹号,有时是满园桃李的凯歌,有时是偶有失误的警示。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感叹号的凯歌面前沾沾自喜,也不要无视感叹号的警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
在我近三十年育人之路上,问号与我形影不离,我不停找寻着如何更好教书育人的答案。我坚信:一个问号就是一条求知的捷径。我喜欢问号,因为她代表着“求索”,只有不断“求索”,我的师德境界和业务水平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屈指算来,距离自己走下三尺讲台还有整整十年,这十年,漫长得就像一个大大的省略号,她等着我挥毫泼墨去书写好留下的空白, 使自己的育人之路不留下丝毫缺憾。
人生就像一部厚重的书,书页里缺少了标点符号,就缺少了摇曳多姿的内容。愿我们每个人都用心选好属于自己的标点符号,一生的每一步都有最佳的标点符号作为她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