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12月26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根系沙土地上的一棵白杨

  ——寄语白梅俊先生

  王久战

  甲午初冬,梅俊先生送我一本诗文稿。

  这大概是梅俊先生的第五本诗文集。

  曾记得在14年前的五月,梅俊先生写出第一本诗文集子,允我改、编并作序。我不敢辞让,斗胆援翰,写下《良师益友,永远情真》的小记,权作心迹的表达。2009年的暑期,梅俊先生又有《大名风范》新作面世,真实地述说大名府的今人和往事,我拜读之后,有拙文《倾注大名一片情》呈他,既是对梅俊先生勤之又勤、从不懈怠的由衷表达,也是对这位师长、老友寄情文墨、崇德敬业的鼓掌与喝彩。

  时至甲午,屈指算来,梅俊先生该是八十开外的年龄。我正琢磨着找个时间去看看这位文之师贤、岁之兄长。不承想,他来了,且又带来了厚厚的诗文稿子,意在出书。我望着这位耄耋老人,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半个多世纪以来,梅俊先生以赤子般的情怀,以大名这块黄土地为纸,以天上的雨水、地上的河流为墨,以高入云端的杨柳树为笔,写下了大量的大名人的真人真事真性情。在梅俊先生的笔下,田间的老农、经商的大嫂、讲台上的老师等等人物,都别样的鲜活、灵动、富有生气,读后让人情不能自已,心不能放下。

  梅俊先生的纤笔一支,又如冀南乡下开春时节破土的犁铧,翻动着沙土地,也翻阅着沙土地的春秋过往。他览古书、阅史料、悉心研史,实地考察,用史学家的慧眼、锐犁,为两汉中间的新朝王莽正名,为汉之后、晋之初贤士、文擘束皙立传,一篇《马陵道古战场理应在大名县境内》的论说文,从实道来,有理有据,说服了不少争论不休的史学家。

  有人说,梅俊先生是大名的一本史书,叫我看,梅俊先生又是大名人的一颗心,一颗跳动着的赤子之心。人生过百者不多,人生为官为财的不少;而人生为官一地、倾情一生,不以利趋、不以名往,两鬓霜染、笔墨正酣的,我见过的只有梅俊一人。

  原先,我以为梅俊先生就是大名本土人士,后来获悉:错了。他是山东莘县人,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0年调到大名这块土地,自此,也就像一棵沙土地上深情的杨柳,落地生根了。正如我过去言过的,他根系沙土地,情在大名府,大名的一土一石,一沟一河,一草一木,乃至一块土坷垃,都渗透着他的炽热的情、挚深的爱。人生在世,各有所图,梅俊先生的忘我耕耘,图的是什么?他的吟诗著文和一本又一本的编纂告诉人们:老先生的奉献是品格,是精神,是世俗难以理解的无私忘我。

  诗人、作家情感的触角和笔墨屣痕是广袤的、多方位的。他走出大名,历山目水,直笔政治变换,人物风云,名山大川,万千气象。特别是在他晚年的寓物于情的抒情诗,可以说,篇篇语出不凡、神清韵俊,性情中透露着阅历的沧桑和做人的骨气。

  岁月无情,似增实减;匆匆步屣,进入老年。

  人老了,到了回首往事的时候了。梅俊先生不是絮絮叨叨地常念旧事、自悦自誉;更不是自封自闭、怨艾度日,而是不停顿地往前走,一如山涧之清溪,直奔前行,从不言累、从不回头,谁也拦不住他。这是何等的了得!

  当写完这篇短文的时候,已步入老年之伍的我,仿佛也年轻了许多。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