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滕金江 本报记者 陈兆扬
“让生效的法律文书不成为一纸空文,让法律对老百姓的承诺能够得到及时兑现。”今年以来,黄骅市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不断加大对民生案件执行力度,竭尽全力用法律、用真情、用行动打动每一名当事人。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倾心办 终使纠纷止于执行
今年“五一”劳动节后上班第一天,在黄骅法院吕桥人民法庭,一位母亲眼里噙着泪花,将一对五六岁的双胞胎女孩紧紧拥在怀里……
原来,这位母亲刘某是一起探望权纠纷案件的原告。2008年,刘某带着和前夫生的大女儿与魏某再婚,不久又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2012年,刘某因与魏某感情破裂离婚。由于刘某原已带着一个女儿,抚养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不希望双胞胎姐妹分离,所以忍痛把两个双胞胎女儿的抚养权全部给了丈夫魏某。但离婚后不久,当刘某联系魏某想去探望两个双胞胎女儿时,却遭到魏某拒绝。刘某探女心切,于去年6月提起了探望权诉讼。法院经审理,依法判令魏某允许刘某探望孩子,时间是每年的5月1日和10月1日,每次探望时间不超过三天,期间刘某可以接孩子随其共同居住。
今年5月1日,正是放假休息时间,吕桥法庭的王从江法官接到刘某打来的电话。刘某说,魏某依然拒绝她看孩子,她希望法官给予帮助。挂断刘某的电话后,王从江陷入深思:按说,刘某可以申请执行,但该案强制执行的对象不是财物,如强制执行未必能很快见效。王从江决定在刘某申请执行之前,再好好地做做魏某的工作。假日里,王从江放弃休息,数次打电话给魏某,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说,终于使魏某同意了刘某探望孩子的要求。
动真情 亏损企业履行义务
2012年7月8日傍晚,黄骅市民陈某乘坐公交车外出,车辆进站后,司机匆忙将车门打开,陈某随即下车。但由于车辆未停稳,陈某在下车时倒地受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交警部门认定事故中公交司机负主要责任,陈某负次要责任。事故发生后,公交公司只赔偿了死者家属3.5万元。死者家属只得将公交公司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依法判令公交公司赔偿受害者家属各项损失共计53万余元。
判决生效后,公交公司并未如期履行,受害者家属申请强制执行。黄骅法院执行局受理案件后,执行干警立即查询了相关卷宗,并对公交公司的情况进行了解。干警们得知,该公交公司并非恶意欠账,而是其经营状况不佳,连续几年处于亏损状态。且公司法人代表身患重症,对事故处理力不从心。对此,执行干警决定耐心说服公交公司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履行赔偿义务。
经过干警不懈努力,双方最终同意将赔偿款在2015年年底前分四次给付。执行干警随即拟定了还款协议,并于当日完成了第一次10万元的现场交付。
耐心劝 执着打动“老赖”家人
今年4月,黄骅法院执结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从立案到执行完毕仅用了10天时间。
该案被执行人许某无证驾驶无牌照的摩托车,将邻村骑自行车顺行的顾某撞伤,经鉴定为十级伤残。法院判令许某赔偿顾某3万余元,但许某始终不履行赔偿义务,顾某只得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干警当日便赶到被执行人家中,不料许某玩起了失踪,其父母也一口咬定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执行干警苦口婆心反复做工作,于情于法讲明履行赔偿义务的重要性,表明了法院不会放弃办这个案子的决心。怎料许某父母守口如瓶,坚决不肯透露许某下落,也表示绝不帮其履行赔偿义务。
鉴于此,第二天一大早,执行干警又来到许某家中,许某依然不在家,其父母依然强硬。第三天、第四天……执行干警一刻不放松,白天许某不在家,就晚上去,晚上找不到就凌晨去,经过多次“较量”,被执行人父母彻底领教了执行干警的“执着”,终于同意代儿子履行赔偿义务。
立案第十天,申请人如数拿到了赔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