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月稳
岗底,一个响亮的名字。
它因地处800里太行的九龙岗脚下而得名。
它因一个苹果卖到一百元而闻名世界。
它因苹果获得世博会银奖、奥运会唯一专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而出名。
它因科学治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太行山生态模式”宣传、推广。
它因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被写成科普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岗底果农传授技术的服务范围南到河南、北到保定的曲阳。
它还有数不清的“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的示范园”、“全国科普示范基地”、“国际林业产业金奖产品”、“国际森林产品金奖”、“中国绿色食品畅销产品金奖”、“国际特色农业精品金奖”等各种奖项。
岗底的名还来自天赐的宝地。相传,唐朝一太子为给皇上治病,来到这里寻药,看到此处白云缭绕,环境优美,如入仙境,后来,太子登基后,在这里建筑了行宫,年年到此休闲,故名“皇庄”。也许这是误传,但它传出的是人们所向往之地。如今,8000亩山场,10万株苹果、板栗、核桃、柿子等,把岗底装扮的树木茂盛,郁郁葱葱。春天,山花烂漫,清香溢远;夏天,绿荫如黛,幽静迷人;秋天,万绿丛中,累累硕果,红光闪烁,丰收在望。游人到此,沐浴自然,有返璞归真之感,赏心悦目的胜景,令人流连忘返。
省长来了
霜降时节,富岗苹果红了。
2012年10月19日,霜降的前几天,正当富岗苹果红透了脸的时候,张庆伟省长来了。
省长风尘仆仆,一路颠簸,驱车翻过360弯盘山道,来到太行山深处九龙岗脚下的岗底村。
一下车,他直奔岗底的一沟两峪三面坡。17公里的岗底环山路上,省长让岗底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坐上了他的车,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和杨双牛攀谈。
省长关切地问村民收入,问品牌,问富岗公司运作,问农民素质,问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问市场占有率,问果农有啥困难,问有没有困难户……果农的衣食住行,省长几乎全问到了。
省长从山上下来,参观了岗底改革开放30年纪念馆。纪念馆展厅,那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还有那给改革开放立下的汉白玉丰碑,在一个小小的山沟沟显示改革开放给村民带来的红利,它从一个点诠释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辉煌历史。
展厅里,省长不时驻足,赞叹岗底艰苦奋斗治山10年,把8000亩荒山治理成花果山、“摇钱树”,装鼓村民腰包,村民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1.8万元。
他看到岗底把山上的野韭菜花、山葱花、小杂粮、花生、柴鸡蛋、柿饼、核桃、栗子等,变成城里人的美味佳肴,变成村民腰包里的金豆子,赞叹杨双牛有市场视角和市场思维。
省长说,我在不少场合讲过,过去我很少吃苹果,看到你们的宣传,我一尝,就是不错。最后,省长反复叮嘱杨双牛,128道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要与社会分享,继续搞好追溯系统,保护好品牌,提高果农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向人才要红利,拉长产业链条向苹果深加工要效益,在全省全面小康路上走在前头。
省长的嘱托。杨双牛牢牢记在心上,并付诸实施。
向人才要红利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向人才要红利。杨双牛记住了省长的话。
杨双牛理解省长的话。农业参与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农业超过发达国家,首先农民素质要超过发达国家。向人才要红利,就是要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
回忆省长掷地有声的话语,回望岗底走的路,杨双牛更加理解了省长的嘱托。
2009年,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杨双牛在村里腾出两间房子作教室,把本村100名果农送去读中专,第二年他们又将208名果农送去进行果树工技能培训,结果有191名果农拿得了国家农业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颁发的果树工技能证书,从此,岗底成了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村庄。果农的收入直线上蹿。岗底人的实践更证明了省长的指示的正确,更加坚定了杨双牛提高农民素质的决心。
2012年底,省长视察岗底后不久,岗底村100名中专生毕业,杨双牛马上联系邢台农校,安排获得中专学历的果农报考大专,由于受年龄的限制,100名中专生,有62名考上了大专。为了鼓励果农学习,个个顺利拿到大专文凭,杨双牛经常向老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鼓励他们成为岗底第一代新型的合格职业农民。一年多的学习,学员们不负众望,今年毕业有望全部顺利拿到大专学历。
对此,杨双牛并不满足,他鼓励他们毕业后继续深造,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生,三年以后,岗底要出至少50个中国农业大学的高才生。他说,那个时候,山沟里小小的岗底,农民素质要给发达的法国媲美,其学生的年收入要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他在岗底托么沟的山上,换了一条标语,把“既是果农,又是学员,读完中专,再读大专”,改换成“既是果农,又是学员,读完大专,不算学完,‘走进’北京,摘得文凭。”希望这些学员最终拿到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证书。
今天,果农学习积极性高,因为他们尝到了知识的甜头,全村有证书的果农,不仅自家的果树产量增收,不少外地人找上门来要他们指导技术。现在,70%搞技术服务,吃上了科技饭。他们种着自己的果园,抽空给外村果农传授果树管理技术,一天120元,管吃、管喝、管抽,还管一壶酒喝。外地指导果农科学种果树,服务范围外延方圆200公里,岗底的果农们传授苹果种植技术的覆盖面占800里太行的四分之一,人称他们是太行山科技种苹果的“播种机”。
杨双牛对上大专的果农说,咱们谁也不能在学习的路上掉链子,毕了业都得考中国农业大学,除非人家嫌咱年龄不合格,决不能让人家说咱成绩不及格。
今年,62名学生就要毕业,大家憋足着劲学习,准备应战2014年的电大考试。
岗底村民向着发达国家农民素质冲刺,用不了几年,这个只有178户、677人的小山村的农民素质,将出现至少50多个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生,他们将是岗底农业现代化的中坚。
有人预言,再过几年,就会出现——新型职业农民看岗底。
争抱“金娃娃”
“在全省全面小康路上走在前头。”省长的话激励着杨双牛带领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迅跑。
杨双牛明白,全面实现小康时间表已进入了倒计时。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到2020年比2010年老乡的腰包纯收入翻一番。这是往农民腰包装真金白银的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懂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也理解刘云山的强调:“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担子在他身上重千斤。“走在前头”是省长的激励,“走在前头的前头”他是自赋的责任。
杨双牛有两本小康账。第一本是大账: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翻一番的目标看,全国2020年11838元,河北11916元,中原经济区规划目标是16000元,岗底要达到32000元。这是翻番账,也是必须达到的账。第二本账:2010年,岗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翻一番是32000元,他把目标定在2020年要达到5万元,也就是说相当于河北省人均目标的4倍多。
他说,“走在前头”得超过很多才是前头,人家全省都在翻一番,你也翻一番不叫前头,只能说是中间或是后头。
如何走在前头,他发动村民家家定计划、人人定目标,村民在奔小康路上有啥困难,干部帮助解决。一时间,岗底村民“外出传授技术”、“扩种苹果”、“承包荒山”、“小产品加工”、“外出打工”、“开门店”、“搞农家乐”、“建家庭农场”等一个个计划付诸行动。岗底村民争抱小康路上的“金娃娃”。
2013年,“家庭农场”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杨双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积极性被激发。他看到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的低、小、散问题,又有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将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岗底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种苹果的专家,可村里已没有了空余的土地。租赁周围村一亩荒山每亩年租金1650元,一租30年,一次要交10年的租金,就这也租不到手。和历史上“洛阳纸贵”一样,岗底周边“荒山金贵”。
杨双牛和干部们召开群众座谈会,深入农民家庭鼓劲、打气,还作出承诺全力支持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的政策。他说,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土地流转,要把握“三线”:农民自愿是“红线”,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因地制宜是“主线”。
村里规定,凡在外地承包果园,由岗底村委会为承包户免费聘请法律顾问,保护好村民承包果园的权益;在外地承包果园并向公司交售优质果的村民,补助有机肥款0.4元/公斤。
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由此在岗底风起云涌。用杨双牛的话说,这是岗底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
现在,岗底拥有外包苹果园近400亩,有本村的,也有内丘本县白塔村的,有邢台县北店村的、宋家庄的,还有保定曲阳的。
杨麦林和弟兄在邢台县的宋家庄租赁了22亩荒山,全部种上了苹果树。因为他有技术,一亩地到他手里一年可以收入2万元。
村民杨增林,一下子转包到手49亩荒山。2013年春天,果农安增书走出岗底,到保定曲阳承包了180亩土地,种植了一万棵苹果树。他将是岗底靠果树种植年收入100万元的富翁。
在杨双牛看来,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岗底“走在前头”的一个机遇。杨双牛预测,到2016年,岗底家庭农场面积将达到1000亩,使果农每年从土地流转中再多挣2000万元。他说到那个时候,就好给省长交待了。
拉长产业链条
要“拉长产业链条向苹果深加工要效益。”省长这个嘱托,让杨双牛眼前一亮。
过去,岗底在小产品上做了不少文章,凡是山上野生的东西,都在岗底人手下变成了城市人的美味佳肴。下一步怎么再拉长产业链条?杨双牛苦苦思索。
他上北京,去省城,到美国,跑台湾,寻觅路径。他看到冻干食品是世界上的时尚食品。
消费者为什么要吃冻干食品?他找到了答案:因为鲜食品冻干特殊处理过程,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新鲜苹果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外观形状等;此外,冻干苹果片无须防腐剂就可在常温下保存5年以上,且成品重量轻,便于携带,是旅游、休闲、方便食品的上品,它被誉为航天员食品的昔日贵族。
由此他想,把富岗苹果通过冻干技术冻成苹果脆片上市,不就是拉长了产业链吗?效益可提高几倍。
他进一步了解冻干工艺得知:苹果脆片的冻干技术,首先将食品中的水分速冻成冰,然后用高温加热使之升华为气,食物因此而脱水干燥。脱水后的苹果因为微生物和酶无法通过水对其放生作用而达到长期保鲜的目的。由于苹果是在零下35摄氏度低温和贫氧条件下冻干的,苹果原有的营养成分几乎不受任何破坏,所以它跟富岗鲜苹果一样有营养。
富岗苹果如果冻成苹果脆片,有其独特的优势。
富岗苹果产地日照充分,有利于糖分的积累,适口性好。土壤是砂型土质,含丰富的P、K、Mg等元素,使苹果质地细脆、营养价值高,水甘甜、纯净,矿物质含量丰富,具有与众不同的水源,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品质。
外观品质:果色条红,着色均匀,颜色鲜红,果肉白色至淡黄色。所含有18种氨基酸,15项均高于全国代表值。
质地品质:果实硬度18.9磅/cm2,含水量89.3%,果肉脆、多汁,质地细,纤维少,果肉含原糖8.7%,蔗糖15.1%,可溶形固形物含量16.1%,果肉滴定酸0.295%,果汁PH值3.3,具有典型的芳香味,且风味较浓。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代表值,是果品中的上上品。
纯天然无公害的富岗苹果无论在口感、颜色,还是在内部品质指标上都具有很高的档次:一是绿色。生产的果品完全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农残等项指标。二是营养。果实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钾、钙、镁等,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均衡。三是纯美。果汁含量丰富、糖酸适宜,果肉细脆、硬度大而无渣,具有典型的富士风味。
富岗苹果来自天然,富岗人追溯自然,富岗苹果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小松称为“天上掉下来的一个林妹妹!”那么富岗苹果脆片也将成为“天上掉下来的一个林妹妹!”
经过反复论证、再论证,今年生产出了富岗苹果脆片,富岗苹果冻干吃,将引领消费时尚。富岗苹果拉长了产业链条,其效益将成倍增长,岗底人由此又多了一条通往富裕的路。杨双牛又感到给省长多了一个交待。
科技成果与社会分享
“128道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要与社会分享。”如何实现省长的要求,杨双牛反复捋着头绪。
过去,他把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的128道工序,先后在《河北日报》、《河北科技报》登过,村里办的《富岗家园》也向社会上散发过,凡是来取经的都给来人一套128道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
杨双牛看到,省长的嘱托竟然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让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进田入户”一样吻合。作为一个村的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如何走进果农中间?怎么让果农把富岗苹果的先进技术掌握在手,并产生经济效益?
回顾岗底人掌握128道富岗标准化生产工序的经验教训,他认为根本的问题,不是技术本身有多复杂,关键是果农的思想复杂了,复杂在于果农的观念陈旧,对于新兴事物接受慢、行动迟,特别是实施128道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费时、费力、费钱、费工,一般的宣传根本走不进他们心里。
杨双牛针对这些问题,咨询专家,找农业技术人员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把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写成科普故事,登在报纸上,放在网站里,进行宣传推广。128道工序,128个故事,有人有事有理,把每道工序的好处用真人真事讲明白、说清楚,把不按128道工序行事的坏处摆给大家看。每个故事都是千字文,并且每个故事配上图片,图文并茂,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普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
杨双牛专门拿出精兵强将,历时一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道都不能少》——实施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刊登在《河北法治报》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的果农被故事吸引住了,有的在网上下载故事,有的希望岗底出书,有的前来参观学习。
2013年,国家科协副主席陈章良看了故事,要求岗底出本集子,而且要为集子写序。省科协在评选2013年全省科普突出贡献奖,作者获此殊荣。今年,河北省科协要出版科普系列丛书,128道富岗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故事《一道都不能少》被列入其中。
果农们翘首期盼这本集子,杨双牛期盼这本集子真能解决科技进万家“最后一公里”。他说要真能使《一道都不能少》成为科普宣传的好读本,我也算是没把省长的嘱托当饭吃。
直到今天,杨双牛想起省长的嘱托,就有一股子劲,有一股子使不完的拼劲。他时不时在班子会上说,省长嘱咐咱的哪个还没有落实?这是在自己提醒自己,时时告诫自己答应省长的话,决不能食言。因为省长为岗底老百姓好,咱不听还对得起岗底老百姓啊,那可是咱的衣食父母!
我们赞叹杨双牛牢记省长的嘱托,也希望杨双牛不负省长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