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树永 郑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古老的民谚。然而在白洋淀,如何保护性地利用水,如何可持续发展地“靠水吃水”,却面临许多问题、尴尬。本报前面以安新县同口镇韩村及其附近村庄为聚焦点,对唐河大堤“植树毁堤”、唐河入淀口处“围淀造田”的问题进行了报道,披露韩村人“因水而乐、为水而忧”的心态。
事实上,问题、担忧远不止这些。
在唐河大堤,不仅因植树毁堤,且这些植上的树看不出有人管护。一些新植的树,细的如小拇指一样,有的被折,有的死亡;有大段大段的地方虽栽了树,却“只见树坑,不见树木”,空留挖掘机挖出的条条沟痕,光秃秃地晾晒在堤上。
不仅如此,“工厂”也上了堤。在唐河大堤北青村一带的堤坝上,记者看到有两家厂子建在堤的外坡上,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靠西侧的是一家开花厂,大包大包的破衣烂布堆到了堤坝顶端。工人们正进行绞碎布料、开包打包等作业。现场灰尘、布屑弥漫,脏乱不堪,气味难闻。看到厂子来了陌生人,一位自称是该厂负责人的年轻男子走到记者面前。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开花厂用的是水利局的电,不花钱。“我们在这,顺便给水利局看设备(变压器等)了。能够在这里生产,也是向水利局缴纳一定费用的。”记者问到是否有污染时,该负责人说:“这就是个粉碎过程,也不用水,也不排污,也不冒烟,能有啥污染?”
紧邻开花厂东侧是一家木材厂。记者看到,接连有新伐的木材送往该厂。记者以买木材为名来到木材厂和老板娘攀谈。当问起此前唐河大堤上伐掉的树是否卖到这里时,老板娘说:“绝大部分都让我们收来了。”记者同时了解到,大堤上植树由水利局向外承包,树木成材收益后,水利局按比例分成。
在唐河入淀口以西十几华里内,记者还看到,有人在堤外做有损大堤的挖土、平地施工;大堤里侧的堤基处大多被翻挖种地;有二三处跨水的桥已成危桥,代之而起的是拦腰的土堤坝,供行人通行;部分存水河道被界圈,“禁止捕鱼”的牌子表明变成了养鱼池。
唐河岌岌可危,后患难掩。
在前述报道中,揭示了韩村在唐河入淀口处建堤围淀的情况。事实上,该堤不限于韩村地段。记者曾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徒步在20余华里长的堤坝上行走、查访,看到该堤有新建的部分,也有在原基础上新加高加宽的部分,有地方还建有附堤。记者看到,堤内围起的淀水水位已高于堤外地面很多,强大的水压不断侵袭着土堤,有些地方渗水严重,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管涌等险情。该堤坝拦截了白洋淀的大片水域,使多个村庄的淀区变成了旱地、耕地。站在堤坝上放眼望去,还可以看到多处其他的堤埝、土坝,横七竖八,纵横交错,将淀区、水域分割得凌乱不堪。
在采访中,韩村村主任陈小会以及从同口镇党委赶来的负责人韩红路解释了建此堤坝的原因:因为入淀口处的唐河大桥年久失修成为危桥,只能用该堤坝围住淀水,以便群众能从桥下通行。目前,唐河大桥的维修已列入计划,今年下半年即将开工,等新桥建成便会移除该堤坝。另外原因是,韩村东部有华北石油的油井,挡住水便于生产。
安新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承诺对记者关注的问题调查、解决。
采访中,水乡韩村等村庄的很多村民向记者表示,他们怀念白洋淀水丰鱼肥、苇绿鸭鸣的往日,怀念过去对白洋淀“以淀蓄水(洪)、以水养淀”的治理、管理和保护。他们认为,在白洋淀,任何个人、组织、单位的利益,都大不过淀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白洋淀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大利益。他们希望,对白洋淀的开发、利用,不能具有野蛮性、掠夺性,不能涸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