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5月15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故乡柳

  王文生

  我所住的城市小区紧挨着民心河,民心河岸边的两排绿柳是一道秀丽的风景线:初春,当料峭的寒风袭来,众多树木依然畏缩着干枯的身躯时,柳树率先扭动淡绿的枝条,进而吐出金黄的嫩芽,给人以温暖和活力;当盛夏来临,柳树又用茂密的枝叶搭起绿色长廊,让人们在柳荫下尽兴游艺歌唱,给人以凉爽和惬意;当秋风横扫落叶,周围树木渐渐枯黄时,柳树依然挺着坚强的身躯,婆娑着绿色枝叶,给人以坚强和力量;当寒冬降临,雪花飘落,柳树用茂密枝条撑起积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给人愉悦和希望。

  我爱城市柳,更爱故乡柳。因为,我的童年生活,乃至人生之路与故乡柳息息相关。

  我的故乡是冀南平原的一个小村,小村紧挨着一条弯弯的小河——漳河。许是历史上经常闹旱涝的缘故,人们特喜欢种植适应旱涝的柳树。河堤两侧、小路两旁、院落前后、坑洼闲地几乎全是柳树。远处望去,整个村庄掩映在绿荫之中。特别是十里长堤两侧的柳树,高大茂密、遮天蔽日、十分亮丽。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拿着凉席,纷纷来到堤上,一字摆开“睡阵”。在这里休息,身在高处,又有树枝遮挡,既可充分享受晚风的凉爽,又可防止潮气袭身。“纯爷们”在一起,谈天论地、说南道北,无拘无束,甚至侃上一宿,第二天照样下地干活。这里更是孩子们的乐园,白天在树林里捉迷藏、挖野菜;晚上草丛中抓蛐蛐、捉蝉蛹。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为这十里长堤和绿色家园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从小生活在这里,更使我骄傲的,是我父亲的神圣职业——护堤员,许多柳树是他亲手种植栽培的。当时,护堤员的唯一报酬是秋后分得的树枝,所以,我家的柳枝特别多,就连围墙也是用柳枝扎的,这是我孩提时代足以引为自豪的事情。

  柳树为我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初春时,和伙伴一起玩柳笛:折下刚发绿的柳枝,揉搓后抽出“骨心”,再将抽空的枝条截成小段,制成长短不一的柳笛,看谁吹奏得好听;秋后玩“当材”:将粗壮一些的柳枝修剪成形状不一、功能各异的“材”,或钩子,或叉子,或直棍,然后就地画出一条“河”,谁把对方的“材”打过“河”,谁就赢了一个“材”;冬季玩陀螺:在冰冻的河面或水坑里用柳枝打陀螺,看谁的陀螺转得时间长,并能撞倒对方的陀螺……

  柳树为我完成少年学业助了一臂之力。20世纪六十年代,我读初中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饥不择食”,常常用柳叶、杨叶充饥。家里倾尽财力,甚至用卖树枝的钱资助我读完初中。读高中时,为减轻家里负担,我连续两个暑假为生产队看守花生、红薯地。还不错,看地之余,坐在地头的柳荫下,先后读完了《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苦菜花》、《红岩》等大部头革命书籍,这不仅对提高我的文学修养、为后来考入省重点大学文学系打下基础,而且对培养我的革命情操、为后来走上革命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柳树的婀娜多姿和高尚品质以及美好的寓意为历代文人墨客青睐,他们妙笔生花,留下千古绝句。唐贺知章的《咏柳》形象地描绘了柳树二月报春的美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白居易的《青门柳》生动描写了朋友间的纯真友情和别离的伤感:“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寓意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白居易的《东溪种柳》以通俗流畅的语句赞颂了柳树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松柏不可待,楩楠固难移,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慈,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三年未离都,可以见依依。”

  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常常想起故乡的柳;每当想起故乡的柳,也情不自禁地默诵起古人的咏柳诗。啊,故乡的柳!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

  (作者单位:河北省司法厅)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