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民生
在一本《治国理政之道》的书中,作者用体育比赛为喻说明分配公平对效率的影响。运动员赛跑,如果差距很小,就几米,跑在前面的有危机感,怕后面的追上,就拼命跑,跑在后面的觉得有希望,认为一加油就可以超过前面的,也玩命跑。这样的比赛才能出成绩。如果前后差距很大,有几百米,跑在前面的认为后面的追不上,就松懈下来速度减慢;跑在后面的看不到追上的希望,就很可能放弃努力,甚至退出比赛。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公平,差距很大,对效率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在一个单位中,部门不同,分管工作不同,苦乐不均,其影响和活动能力乃至利益相差非常明显,当然,责任也不同。越是大单位和掌握资源、拥有实权的部门,这种差别越是明显。每个人的心态、修养和阅历不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人们都高姿态,发扬风格,空洞地讲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不同。如果坦然承认这种不同,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出于无奈。长期的无奈,必然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就是不积极,不主动,那么效率自然无从谈起。再比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诸如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机会公平等等,当多数人感觉不公平时,效率就下来了。正常情况下还能相安无事,躁动不安时,便难免无事生非,摩擦不断,出不了正能量,便制造负能量,结果是和谐稳定成为奢望,最终每个人的利益受损。
所以,我们的制度设计也好,风气倡导也好,都试图努力体现公平。现在有个热词叫“给力”,它本是北方的一个土语,经网络传播,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使用。所谓给力的情形,基本都是有力量的、充满活力的事情,多数情况下也是体现公平和激发效率的情形。人们都很喜欢给力,对给力的事情给予点赞。公平和相对公平的制度是很给力的,但有了给力的制度,并不一定必然出现给力的结果。例如,为方便群众办事的各种规定和公开承诺,看起来是很给力的,但挂在墙上,躺在文件里,落实不了,并没有实际意义,就不给力了。真正实现给力,还需要务实的作风,需要每一个人发力以及强有力的监督乃至问责。
习近平总书记说:“利他才能利己。”这是站在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时讲的。其实,放在人与人之间也同样适用。如果一个人,缺乏公民意识,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要自由和权益,不要约束和责任,只要给力不想发力,最终每个人的权益都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国民的精神家园,它不会自动形成,需要每一个人发力。
(作者单位:威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