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
二十多年前,因为我父亲开着一辆拖拉机,是村子里的富裕人家。那些年,每逢过年过节,就有不少村民到我家来借钱、借油、借米、借鸡蛋,母亲从不推辞,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借给别人。
我很是不理解,便追问母亲为什么要对人家这么好,母亲说:“舍得给别人,自己才得到的多。人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呀,咱能帮一把是一把。”母亲是个舍得付出的人,她一生赢得不错的好人缘,村里人都夸母亲是个“大好人。”
那年父亲车祸,全村上下老老少少提着桔子罐头、鸡蛋来看他,父亲特别感动,这也让父亲对母亲刮目相看,并说以后就以母亲的这句话作为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此以后,“舍得给别人,自己才得到的多。”就成了父母的口头禅。
他们不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年父亲决定到城里开店,新装的花了两千多块的电话闲置着浪费,母亲就把它送给了刘婶,刘婶的儿子在外当兵,打个电话不容易,母亲说:“这以后她接电话就方便了。”父亲看到隔壁的王大爷住着破旧的小木屋,便把他接到我家来住,这一住就是十多年。去年冬天,王大爷去世,再回老家,家里已是空空如也,父母积攒了十多年的全部家当,除了曾搬来几床棉絮外,全部荡然无存。
这些年,父母在城里开着一个维修店,每每别人来修理东西正赶上父母开饭,母亲必定请他们一起吃饭,有时候饭不够,母亲就把饭让给别人,自己偷偷买馒头吃,也正因为如此,小店的生意极好,父母因为人品与口碑皆好,成为众多人称赞的对象。
可我却不怎么认同他们的做法。人知恩图报倒还好,对那些不知道感恩的人,我觉得对他们倒不必这样客气。在村里就有那么几个人借了东西和钱之后不还的,我也因此怀疑母亲这么做对不对。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便问了母亲,我说付出了那么多,得到了什么呢?母亲想了想说,收获心安理得,如果当时不借出去,自己的良心一辈子都会不安。
也正是因为如此的豁达与善良,舍得与付出,家里的蔬菜从来都不用买,乡亲们进城卖菜,都会挑选最新鲜的,拿来送我家。夏天的西瓜,挑大的往我家里搬,还有新出来的菜油,一瓶一瓶的往我家里拿。尽管母亲执意要付钱,人家丢下就跑。母亲每次都笑意盈盈地教导我,你看吧:“舍得给别人,自己才得到的多。”我嘴上撇嘴,心里却认同了。
刚上班那会儿,有个新同事没地方住,我盛情地邀请她同我一起住,这样一住就是两年,因为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但也因为帮到了人家我感到高兴,后来,有个同学找我借三百块钱,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那时,三百块钱是我大半个月的工资,虽然这多年过去了,那个同学杳无音讯,但我还是在尽可能帮到别人的情况下,竭尽所能付出我的心力。
周围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常常笑而不答,其实,我是潜移默化了母亲的思想,我沐浴在家风中,家风已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我的心灵,深入到我的骨髓,付出是快乐的,给予是欢愉的,好家风一定要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