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4月17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绿色考评制度还需完善细节

  张玉胜

  学生睡眠时间有多长?学习时快乐多还是疲倦多……贵阳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近日启动,今后,上述指标都将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纳入相关的评价制度体系。(4月11日《贵阳晚报》)

  尽管“教书育人”一直被奉为学校教育的办学宗旨,但在现实社会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素质的考评机制,却常常导引着学校教育难脱“应试”魔咒。将学生“快乐”、“兴趣”等情商因素引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彰显出学校教育“育人”功能的回归,有望让评价学生看成绩、评价学校看升学率的“唯分数论”成为过往。

  鉴于人们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多年诟病,也许不用搞民意测评,就可以断定人们对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一边倒的支持态度。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和成长环境等多个领域,综合评价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符合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要求,体现的是一种融发展性、生命性、人文性、持续性为一体的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

  不过,如同任何改革举措的推出一样,“好事办好”的关键还在于改革制度的善政善为。破解民众支持之余的某些忧虑,或可有利于以“育人”为主要功能的绿色考评落到实处。比如,如何让“绿色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快乐”、“兴趣”等情商因素如何用具体行为或数据体现?注重素质因素考量会不会弱化对学业的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绿色考评结果如何运用,怎样体现于中考或高考的学业评定?等等。

  将“快乐”、“兴趣”等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这就意味着情感、心理、意志等因素在学校教育考评中具有了一席之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这些近乎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何把控,是平时观察、记录,还是通过座谈走访,抑或是自我评判、同学打分、家人鉴定?不具操作性的考评难言科学与客观。

  注重“睡眠”、关注“快乐”、追求“兴趣”,会不会导致“无学一身轻”,老师没有的成绩的压力、学生减轻了课业的负担,学校缺失了升学率的倒逼,会不会放松对学业成绩的追求,导致放纵与放羊。另外,高考作为对学生中小学学习情况的最终考试,如何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绿色考评接轨,并将其考评成果运用于招生,也需制度层面的衔接。

  认知绿色考评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回应民众关乎切身利益的诉求,有助于完善绿色考评体系的操作细节,提升学生和家长理解、支持、参与、监督的程度,更可将“育人”功能贯彻于“教书”,比如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努力在“授之以鱼”中实现“授之以渔”等。人们期待绿色考评的改革尝试,有助于推动教书育人教育宗旨的全面落实。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