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4月17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良玉残缺亦流光
——记保定森源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启
  李玉启近照

  

  张陆永

  古人云:“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

  ——题记

  一个因患小儿麻痹症,身体发育不良,右腿不能行走的残疾人,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而且成为执掌固定资产近千万元企业的老板,并尽己所能为社会发挥着光和热。

  

  艰难求学如求医

  

  上有两个姐姐的他,1973年6月来到这个世界,落户蠡县兑坎庄李姓人家,父母给他精挑细选了一个带“玉”字的名字,足见他在这个农民家庭中的分量,也饱含着老人对儿子一生平安吉祥的盼望。但他五岁时的一场病患,却使父母撕心裂肺,感到希望过早地彻底破灭了。小儿麻痹症,等于孩子失去了右腿,连正常走路都不能了,这一辈子可怎么生活!善良的父母抱着一线希望,想尽一切办法,倾尽全力四处求医,为玉启的康复奔波……

  听说安国有个老中医,通过针灸治疗这病,母亲把玉启放在竹筐里,挂在自行车上,天天来回跑上百里为他扎针,一跑就是几个月,屁股上都磨出了茧子。

  父亲打听到保定大医院能看这病,就用自行车拖着小拉车,上面铺上厚厚的棉被,载着玉启骑行一百多里,数九寒冬,老人的棉衣却被汗水溻透了。

  玉启十三岁时还直不起腰来,拐杖都无法用,走路靠右手拄着右膝盖慢慢挪动。打听到天津一家医院,通过动手术,能够使玉启直起腰来,用上拐杖,父亲用两根竹竿一块旧布做了个担架,母亲烙了几张大饼,摊了几个鸡蛋作为干粮,带着玉启治疗。做完手术往家赶,为了省下两块钱公交车费,两位老人用自制的担架抬着儿子走了几站地。这次医治后,玉启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母亲的左胳膊却从此落下残疾,直到现在也伸不直。

  患病与四处求医,加上发育迟缓,使得玉启九岁才来到他向往的学校。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时安安静静,下课后叽叽喳喳,他爱上校园,爱上读书。他不能行走,有时在本村教书的舅舅用自行车驮着他,有时两个姐姐轮换背着他,从不耽误课程。有一次,玉启被雨淋感冒,吃过药睡着了,下午上学时家人没舍得叫他。他醒来后一看家里没人,就爬着去上学,膝盖都被磨破了。半路上一个村民看到后,才把他抱到学校。

  1983年,十岁的玉启,从收音机和老师的嘴里听到张海迪的故事,她也是五岁上患病,导致身体高位截瘫,靠在家里自学,不仅学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文化知识,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攻读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并且学习了医学、文学、音乐等,小玉启从心里佩服海迪姐姐。自此,他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小学毕业后,读初中要跑七八里路,有人劝玉启的父母,别让他上了,认识自个的名字就算了。父母说只要他愿意上,我们就供。开始,由姐姐和同学来回用车子带着他,玉启看到,比自己大不了两岁的她们,骑车带人也很吃力,特别是遇到戗风时,更是蹬不动,得下来推着他。在假期,他开始学骑自行车,他把车子左脚蹬子上用铁丝绑上个圈,将脚套在里边,他个子那么小,又一条腿,不知摔过多少回,身上不知磕坏多少次。坚强的毅力,使他终于学会了,尽管只能靠单腿“咯噔咯噔”蹬半圈,但毕竟自己可以骑着车子去上学了。直到又一次事故,使玉启左腿和肋骨骨折,他才无奈中止了学业。

  

  百般谋生不寄生

  对于人生的苦难,玉启始终坦然面对,他说:“比起那些高位截瘫、脑瘫、盲人和聋哑残疾人,我幸运得多。”

  初中毕业后,看到父母整天辛辛苦苦忙碌,还要照顾自己,玉启就想走出家门,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父母说,你待在家里哪儿也别去,爹娘和你两个姐姐一个妹子会养你一辈子。玉启说:“人活在世上,谁也不容易。只要能动,我就不当寄生虫。”

  他只身一人,到石家庄无线电技校学习三个月,回来开始起早贪黑在集市上出摊,修理收音机和黑白电视。他第一次挣了五块钱,为全家改善了一次伙食,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干得更起劲了。干这行,夏天热点还好过,冬天手脚冻得生疼。一天特别冷,那只坏脚被冻破了,袜子冻在脚上脱不下来,用热水泡了一会儿才脱掉。母亲一看,他脚上袜子上又是脓水又是血水,心疼得流泪,把修理工具全给他扔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干了。

  但玉启不肯闲着,琢磨在家里养鸡。家人帮他搭建鸡舍,购进鸡笼和500只小鸡,他买来几本这方面的书籍,边学边干。夏天,他光着膀子钻到近40摄氏度的鸡舍里除鸡粪,一不小心滑倒弄了浑身鸡屎。整天在地里侍奉苹果树的父母,回家看到这情景,嘱咐他光给鸡添添料、加加水就行了,但玉启不忍心老人在外边辛苦一天,回家再累,还是想多替他们一点。小鸡产蛋后,看到鸡笼里白花花的鸡蛋,玉启高兴极了,就提个桶去拾。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桶往回走时又摔一跤,桶重重蹾在地上,一桶鸡蛋成了半桶,玉启气得打了自己一巴掌。尽管艰难坎坷,但一年下来赚了一万多元。这使玉启更有自信,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只。但第三年的一场鸡瘟,几天之内就空了笼,使他损失惨重。

  但李玉启自强自立的决心丝毫没有“损失”。他邀上一位赶集修鞋的“残友”,到保定北市区租了间门脸,干起修鞋、擦鞋的行当。由于活儿干得地道,服务更周到,顾客越来越多,生意日渐红火。但这毕竟只能自给自足,难以满足他人生的愿望。过了两年,大姐夫张占良给他打电话说,咱村这几年橡胶行业发展很快,建厂的、跑业务的都赚了钱,你回来学点技术,以后咱们也开个厂,你也别东奔西跑了。玉启一听在理,就把“鞋吧”让给了伙计,回到村里一家福利橡胶厂,在配料车间给河南籍工程师打下手。他拖着残疾之躯对工程师精心照料,以求得到赏识,尽快学得技术。他到保定买来《橡胶生产物理化学试验分析检验技术操作技术与标准规范全书》、《橡胶与橡胶制品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测实务全书》等书籍,结合工作实践,“三更灯火五更鸡”地攻读。他的诚实、勤奋和钻研精神感动了工程师,也终于得到了“真传”。

  

  吸储热能当放能 

  

  

  2005年,李玉启和姐夫张占良凑了110万元,租赁一家闲置场地,购进一条胶带生产线,搞起自己的企业,懂技术的李玉启挑起大梁。

  这时,蠡县橡胶协会会长、兑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兵建,积极向玉启提供相关信息,传授经营管理经验,甚至把自己公司的客户介绍过来,使玉启及其企业大为受益。

  李玉启不怨天尤人、努力进取的精神,打动了蠡县残联理事长朱德玲,他认为玉启是块可雕之玉,上级残联有活动就带他参加,并保送他参加企业管理培训,让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他加油充电,补充能量,希望他影响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李玉启感受到了领导们的良苦用心,也着实争气争光,经过十来年的全力打拼,苦心经营,滚动发展,企业有了四条生产线,建起了一个纺纱厂和一个托辊厂,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资产达到近千万元。为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适应业务需求,2013年,公司投资400万元收购一家占地十亩的废旧企业,现已开工建设。

  李玉启常说:“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可能办企业,也不可能拿到驾照开上轿车。”因此,他常怀感恩之情和怜悯之心,回报社会。

  他深知残疾人就业的艰难,生活的艰辛,尽其所能帮助他们。企业里残疾人能干的岗位,他全部招用残疾人,已有九名残疾人成为企业员工;他主动介绍推荐适合残疾人干的项目,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博野县的一位残友,过去一直靠修锁配钥匙为生,玉启鼓励他购进了机子,在家搞开花,生产的产品除了自己的纺纱厂用外,还帮他销售到其他企业,使他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玉启给安国市的一位和他病情相同、赶集修鞋的残疾人,花3600元买了一辆电动车,使他告别了手摇三轮车,跑得远了,挣钱多了,却省力了。

  在近日保定市一次残联会上,有人看到玉启手中的拐杖,轻巧、防滑、坚固,问他在哪儿买的。玉启幽默地说:“不是买的,亲生的。”不错,这是他自制模具,在厂里用橡胶和不锈钢管自己生产的。玉启感到对方很是羡慕,就说:“只要喜欢,我可以继续造,然后开一个网店,残疾朋友求购,我全免费赠送。”

  李玉启心里不光想着他的这些“残兄残弟”,也想着困难群众和公益事业,几年来,为扶贫济困、修公路、建学校捐助十几万元。对此,他感到这还是“初级阶段”,微不足道。他说:“亲人朋友、社会各界,在我人生旅途中给了我太多的正能量,我会随着企业发展、实力增强而更多释放。”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