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振国
张继良教授撰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研究》一书,从历史唯物主义、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等角度,运用历史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立宪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演变的社会原因,总结了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为今天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本书内容和观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于清末立宪运动,既从政治社会转型的历史宏观视角进行把握,又从清朝当政者维护自身利益和封建特权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心理的微观视角加以分析,从而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对于资产阶级主导的宪政变革,则主要从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然代替封建经济关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封建政治的进步性、合理性上去把握,从而揭示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或政府形态的嬗递规律。在强调清政府的“守旧”和民主派的“趋新”是由他们在历史关系、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利益博弈、身份差异和历史错位是导致他们的立宪动机和价值选择不同的根本原因的同时,又指出阶级关系的变动必须服从历史关系的变动,清末民初政治变革方案的替代,彰显了历史的进步性。
第二,对于北洋政府时期的议会闹剧和民主乱象,作者认为,从政治文明进程来看,一个国家,新旧势力之间不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较量,不经过一定程度的政治或社会动荡,不经过国民的反复选择和认知,就难以实现国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转型。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议会闹剧和民主乱象,是新旧制度嬗递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历史现象。
第三,对于20世纪初期知识界和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和中西文化论争,以及先进知识界力求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用什么理论改造中国”的政治关怀和担当精神所展现出来的历史价值,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向往西方文明的知识分子要求以西方文明改造中国,部分激进民主主义者,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不仅要求否定封建文化,而且主张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文化,进而选择社会主义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之间的交锋,对中国民主进程和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和文化走势的思想基础。同时,他们在论争中存在的价值取舍简单化、道德评判极端化等倾向,也造成难以弥补的中华文化传统的断裂、价值目标迷失和传统道德流失等负面效应,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出来。
第四,对于国民党统治期间形成的“法统”和“五权制”政府形式,作者认为,它虽然没有跳出独裁专制、权力腐败的政治怪圈,但在形式上和法治上仍比封建帝制有了明显进步;而共产党、国民党民主派、中间党派等进步政治力量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斗争,形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跌宕起伏的人权运动、国民参政运动、政协运动等民主宪政运动,展示了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脉动与世界民主进步潮流的一致性。
第五,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领导力量。从192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沿着中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变动的历史轨迹,探讨新民主主义政权形式和政治结构,而较少从权力制约层面设计政治体制。延安时期建立的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政府形式,解放区制定的选举法及多种多样的民主选举形式,证明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时代性、从属性和过渡性特征。
最后,通过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总结和思考,文章指出近代各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矛盾,是导致他们对宪政模式及其实施路径选择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随着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民主政治进入了艰难的基础构建时期。这一过程虽然漫长,却彰显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伟大真理。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