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4月01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平安省城的支点
——探访石家庄110综合警务服务站
  “到了用餐时间,为保证站上有足够的警力,民警和协勤分批次吃饭,每拨不得超过20分钟,‘速战速决’。”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友谊派出所教导员赵建新(右二)介绍。
  图为该所下辖的益友警务站、八一警务站民警简单用餐的情形。
  本报记者 李永志 摄

  

  本报记者  宋法绪  韩志强

  3月份,公安部部署大力加强社会面防控,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实行武装巡逻、动中备勤,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而早在2011年,石家庄就把2600多名警力,紧紧依托110座警务站,牢牢“钉”在了街面上。省会警方有先见之明么?运转两年多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带着一连串问号,我们开始了这次采访。

  

  百姓依恋——

  建地铁,要动迁,市民纷纷在网上留言:干嘛拆警务站?

  

  2013年7月9日,《燕赵晚报》上一篇《地铁施工 8个警务站搬家》的消息,虽然只有寥寥几百字,排在不起眼的A13版,却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石家庄市公安局防控办副主任薛旷景介绍:为配合地铁一期工程,燕春等8个警务站都得动迁。“好端端的,怎么给拆了?”“造价这么高,多浪费啊!”面对网上一片惋惜和质疑声,公安机关特意通过当地媒体解疑释惑。

  “钢架结构,拆装简单。三言两语,热心市民的担心就化解了。”薛旷景说,“其实,这篇报道更主要的目的,是打消大家‘警务站还建不建、去哪建’的顾虑:选址会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见,离原址不会太远;新站未启用期间,警务站民警依旧在附近24小时守护。人们关注的,正是这一点。”

  刚刚运转两年,警务站何以如此令人依恋?

  在省四院警务站,记者随机调取了2014年3月15日的接处警记录——

  06:03:33 省四院门口 纠纷

  06:58:45 栗康街健康路口南侧 求助

  12:39:31 长征街口 “有人诈骗我”

  12:42:54 健康路金街花园 孩子丢了

  17:38:59 勒泰二楼 “手机被盗了,我们正跟着小偷”

  18:06:06 勒泰楼下 电动车电池被盗

  19:52:41 勒泰一楼电梯口 钱包被盗

  00:43:28 玛索门口 殴斗

  00:55:02 银宏花园14栋 “噪音扰民”

  01:00:34 栗康街健康路口 报警人称“着火了”

  01:47:57 中山路哆来咪门口 朋友找不到了

  03:14:57 北国商城扩建工地 “我被打了”

  ……

  可以说,一座座警务站,已成为广大市民家门口的“守护神”,遇到急难险重情况时的主心骨。它在群众心里已深深扎下了根,动一动,怎能不牵扯人们的神经?

  

  罪犯胆颤——

  真搞暴力事端,15分钟内会招来上百名民警,个个荷枪实弹

  

  的确,警务站已成为人们随时可以依靠的“家”。下雨的时候,可以进去避一避;车胎没气了,警务站提供打气筒;着急的时候,可以把自行车、电动车交给警务站“托管”;电动车没电了,到这儿充上半小时就走……

  当然,警务站远不只是忙活这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毕竟,它的重点在一个“警”字上。

  “2012年7月的一天夜里11点多,我和老民警王树山徒步巡逻,”新百警务站副主任郑卫璞回忆道:“两个十八九岁的青年,沿着中山路由西往东走,看样子是要穿过中华大街口,正常情况,应该走斑马线直接过去,二人却从十字路口右拐,往南走出二三十米,眼睛一直盯着对面的公园。尽管不如白天视线好,还是看得清,二人的衣服脏兮兮的。我和树山到跟前,问: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去火车站赶车’、‘找熟人’。俩人当场就说拧了。出门应该大包小裹的,他们却赤手空拳。我俩会意地交流一下眼色,貌似帮着拂一拂落尘,手指有意识滑过肩头,兀地,我察觉对方后背硬邦邦的,老王也是类似的反应,几乎同时,我俩拔出枪,喝道:‘蹲下!’撩起他们的背心,只见一个腰里别着把砍刀,另一个则是50公分长的粗棍……”

  该警务站副主任李振伟,向记者讲述了去年5月的一次经历。

  “那天午后1点左右,从新百商场那边,三个壮汉(其中有个被砍得满脸是血)拼命追着一个拎刀的年轻人,往西冲过路口,在绿化带附近将年轻人围住,四个人死死滚作一团。站里留下一名值守外,其余都冲上去,很快控制了局面。如果那儿没有警务站,那天很可能出大事……”刑警出身的李振伟感慨。

  “屯警街头,显然不仅是为处置这类个案的迅速、有效。”薛旷景称,“为实现全时空打击犯罪,我们以警务站为依托,将市区划分为110个区域,以每个警务站为中心向外辐射。遇有紧急情况,3至5分钟,周围至少10个警务站的警力就能支援到位;如果出现暴力、恐怖事件,15分钟内,持枪就位的民警可达百名——随时随地一呼百应,我们具备这份自信与从容!”

  

  社会认可——

  探索犹如摸石头过河,他们自豪地说:“这‘石头’咱摸着了”

  

  早在十多年前,对于强化治安防控的路径,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就已着手探索。石家庄在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交巡警联合警务模式,好处是打破了人为的警种界限,警力得到重组,搭建起新的运转平台,遇到的问题是:两个警种融合后,在执法上,没有适用于交巡警的法律法规支持;在操作上,“交”而不“巡”,治安管控效果并不明显。

  2010年3月,鉴于上海等地纷纷中止相关试验,石家庄警务机制改革毅然转向,巡警从交巡警大联合模式中重新剥离,各巡警大队归入属地公安分局,巡警中队下沉到辖区派出所。新的警种融合,消除了执法权上的障碍,壮大了基层的警力,社区发案明显下降。

  “按下葫芦浮起瓢”。由于社区犯罪时空受到挤压,街面多发性侵财犯罪相应抬头。这年9月,刚刚上任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到市公安局及部分科、所、队调研后,提出:“公安机关屯警于街、震慑犯罪、服务百姓,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

  按照市委领导“全时空打击犯罪,零距离服务群众”的构想,石家庄市公安局拟定了在市区建设警务站的初步意见,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7件实事之一。很快,在中心街口,繁华商区,校园周边,复杂区域,出入市口,城乡接合部……110座新颖别致、统一样式的警务站进入人们的视野。

  考虑到警务站数量众多,若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很容易走弯路,他们选择了“燕春”、“民心”、“十一中”3个警务站作为先期试点。经过近两个月的试运行,初步形成了适合省会公安工作实际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层层动员,从市公安局机关、直属单位和分局抽调2640名警力配备到位。2011年7月8日,110个警务站正式投入运行。

  石家庄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警务站运行以来,接受群众求助44万余人次,化解纠纷8723次,盘查可疑人员60万人次、可疑车辆15万余辆次,处理各类警情70余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030名;市区抢劫、抢夺、盗窃汽车案件分别下降44.15%、42%和38.7%。

  

  不断完善——

  民警体力透支,协勤年龄老化,诸多不适,都是要补的短板

  

  当初,为确保警务站正常运转,各派出所的主要警力几乎都被抽空了。“所里就剩下‘老、弱、病’,辖区有了案子,真的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一名所长表示。决策层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3年来,至少有400名军转干部、新录警的大学生补充到了警务站,替换下来的警力及时“反哺”给了派出所。

  每个警务站12名民警、12名协勤,四班三运转,无缝隙对接,全时空运转,按照石家庄市公安局防控办民警张林林的说法:效果好不好?好;压力大不大?大!民警跟着班次走,每4天就熬一个通宵,每年至少90天睡不了觉,打破了人的生物钟,得不到充分休整。

  感觉累的,显然不只是民警。在一中警务站,记者询问鬓发斑白的协勤:“老爷子,夜班能盯得住吗?”“能!”语气十分坚定。“毕竟年岁不饶人。再有三两年,大批老同志就得离岗了,领导应该早早考虑这些实际问题。”警务站民警恳切道。

  “对存在的种种不适,市局会继续调研,逐步完善。”采访中,石家庄市公安局负责同志表示:“警务站贴近群众、为民服务,践行了人民公安的职责,实现了市委领导的初衷,契合了公安部警务改革的方向。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