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春兴
枣强县大营镇西崔浒村义务调解员孟宪珂今年68岁,他教过书,当过县、乡干部,是一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2004年退居二线回到老家。退休了本该安享晚年,可老孟是个闲不住的人,时刻不忘给百姓办点实事。
近年来,枣强县司法局把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大力起用思想境界高、法律素质强、对农村人熟地熟背景熟的老党员,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给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注入了活力。孟宪珂就是其中的一位,经他“打理”,村里呈现出和谐稳定新气象。
古道热肠
2004年10月,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孟宪珂。当时,有一位老人得了脑溢血急需上医院,可因为当时的路是土路,坑坑洼洼,送病人的车在路上耽误了好长时间,后来老人死了。自此,老孟下决心修路。他与村干部一起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干部会、群众会,还三番五次找上级交通部门,通过各种办法筹集资金50万元。施工时,修路需要占用附近两个村的地,当事人百般阻挠。“修路这事耽搁不得。”老孟心想。随后他与村支部书记一起找到这两个村的村干部摸实情,找对策。为了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他白天在村民家里讲道理,晚上与村干部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一干就是半个月。
老孟人熬瘦了,脸晒黑了,因为劳累胃病也加剧了。老伴心疼地说:“你这是图啥?家里的事顾不上,没白没黑地去忙活那些麻烦事。你要碰上个不说理的,把你打一顿可怎么办?”老孟付之一笑:“为了老少爷们,我豁出去了。路不修,进不来出不去,大家怎么过好日子?有人不理解,咱就去给他们‘摆’呗,一趟不行两趟,总有说服他们的时候。”
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坦的柏油路终于修通了。老百姓乐了,村干部笑了,就连原来那几个阻挠的群众也心服口服,大家说:“人家老孟图个啥?不拿一分钱,没日没夜地工作,不就图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嘛。”
释法调解
西崔浒村的李某在丈夫病故两年后,经人介绍欲嫁到北崔浒村,与王某结婚。李某的公婆吴某老两口知道后横加干涉,几次上门吵闹,并打骂介绍人,矛盾愈演愈烈。老孟了解到,吴某夫妇主要顾虑有两条,一是怕孙子孙女随母改嫁后改名换姓;二是怕儿媳把吴家的家产带走。
老孟先找到吴某,给他讲婚姻法、继承法,讲婚姻自主。老两口勉强同意,但对孙子孙女仍放心不下。老孟找到李某,动员她招王某入赘,然后同女方一同做男方的工作。王某欣然同意,并表示会和李某共同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姓啥名谁随孩子自愿,与爷爷奶奶来往自由。很快,李某与王某领取了结婚证书,举行了结婚仪式,一场婚姻纠纷圆满画上了句号。
主动和事
“金子街上老邢的那两间破门市卖了两万多!”“这可不是小钱儿!照这么说,原先的乡政府、卫生院、学校等地儿现在也都闲着,这可都是咱村的地呀!”“咱得找找政府,想法把这些地划回来,卖出去后给大伙儿分钱,这可是好事!”前段时间,后金子村十几个村民凑在一起,对村里闲置多年的空地动起了脑筋。几天后,他们就结伙儿到县政府集体上访。由于年代久远,涉及面广,主管领导一时也拿捏不准,随即派人深入调查,让他们回去听信儿。
老孟曾在原金子乡政府工作多年,乡政府机关占地的事儿他正好经历了。听说此事后,他叫来为首的李某和王某,给他们讲述了当年占地一事的详细经过,告知对方当时双方都签有合同,且已用现金支付和减免公粮的方式赔偿了村里,还立了字据。事实胜于雄辩。经过一上午的耐心交谈,李某和王某心服口服,并将情况如实转告给其他村民,让大家安心过日子。
法律解开心中结,细语点醒梦中人。多年来,老孟甘当农民的好帮手、政府的好助手,成功化解了100多起矛盾纠纷。“孟老义务调解10年,为本地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稳压器’的作用。很多时候,有些矛盾纠纷我们镇党委还不知道,他已悄然化解了。”提起这些年老孟的付出,大营镇党委书记马兰玲充满钦佩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