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4年03月06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制度建设谨防“牛栏关猫”

  孟相维 王永强

  “牛栏里关不住猫”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牛栏关猫”的现象却并不鲜见。 

  “牛栏关猫”是导致制度失灵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破坏制度的尊严和权威,影响组织的威信和形象。“牛栏关猫”有多种突出表现形式:制度设计貌似很严,但原则有余、细化不足,刻意用粗大的“牛栏”吓唬“猫”;盲目借鉴、照抄照搬,借用人家的“牛栏”关自家的“猫”;同时兼顾“牛”和“猫”的感受,于“牛”方便,于“猫”更方便;设计“猫栏”时给“猫”充分授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改造成“牛栏”;过多强调猫的权力,故意淡化其义务和责任等等。总之,花样繁多,难以尽述。其实,造成“牛栏关猫”的原因并不复杂,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在建章立制时,为做“栏”而做“栏”,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徒于应付。二是制度建设政绩观存在误区,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三是建章立制者的业务能力弱,水平低,难以做出高质量的“栏”,免不了将“猫栏”作成“牛栏”;四是设计“猫栏”时不注重充分研究“猫”的特点,针对性不强,执行起来可操作性不够,形同摆设;五是制度缺乏有效的刚性,特别是监督措施不到位,责任追究难落实,为执行过程中搞变通、打折扣,埋下了伏笔。

  解决“牛栏关猫”问题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切实认清“牛栏关猫”的危害性。“牛栏关猫”式制度无异于是对权力的迁就和纵容,盲目实施就会贻害无穷,对此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二是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强化责任,严防让“牛栏关猫”式制度蒙混过关,草率出台。三是要提高制度设计者的能力和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公众的作用。公众对制度存在的漏洞发现的更及时,查找的更准确,对制度是否有成效体会的最深切,最直接,对制度如何建立和完善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建章立制过程中要切实“接地气”, 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并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充分运用公众的智慧设计好编强好制度之“栏”。四是要完善制度评估措施,及时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五是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