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政文
张二町村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张甲(化名),弟弟叫张乙(化名)。兄弟俩成家立业后,在父亲的主持下分了家,哥哥住前院,弟弟住后院。2011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回山西娘家一去不回。从此,兄弟俩相依为命,关系很好。妯娌俩和睦相处,亲如姐妹。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7年的一天,弟弟张乙去县城办事,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留下妻子刘丙(化名)和两个孩子。
弟弟去世后,哥哥张甲对刘丙孤儿寡母更是关爱有加,嫂子也把刘丙当成亲妹妹看待,不让受一点委屈。当时,刘丙的娘家人曾劝她改嫁,但她坚决不同意。她说:“哥哥嫂子待我这么好,我哪里也不去。我要把两个孩子扶养成人,让九泉之下的丈夫安心。”
一晃眼到了2013年9月,张甲经过努力,攒下了一笔钱。村里人大部分都住上了新房,他还住着30年前盖的破屋子。和妻子商量后,他决定拆掉旧房,翻盖成二层楼房。当年,兄弟俩分家时,父亲曾说,在他的房后有一米多地儿归张甲,虽然没有文字协议,但哥俩心里都清楚。于是,张甲没跟刘丙打招呼,就决定盖新房时向后挪一尺,并找好了建筑队,第二天准备开工。
刘丙见哥哥不跟自己商量,就要往自己院子里挪一尺,坚决不干,并向乡亲们哭诉说:“他是欺负俺孤儿寡母,俺不能活了。”张甲见刘丙死活不同意,心里有了怨气。
“自从没有弟弟后,俺一家人待你们这么好,你还不领情。再说了,房后一米多都是俺的,俺占一尺还不行。”张甲说。
“你说房后一米多是你的,你拿出证据来。”刘丙说。
“明天我就开工,看你能把我咋样?”张甲见弟妹不讲理,就放了狠话。
刘丙也不示弱,说:“你敢开工,我就碰死在你面前。”
张甲盖房的纠纷事儿,很快传到村管会会长张君建的耳朵里。2013年,平乡县实施争创国家级平安县活动,每个村都成立了平安自治村管会。会长张君建怕事情闹大,一边向乡平安建设办公室汇报,一边叫上村支部书记张君鹤,赶紧去现场。看到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张君建和张君鹤分别把双方劝回家中,开始做工作。
从下午3点到晚上10点,张君建、张君鹤和乡平安办的干部连晚饭都没吃,苦口婆心做双方工作。
在张甲家,村干部说:“这些年来,你对弟弟一家照顾得不赖,村里人都知道。这次,你没跟弟妹商量,就要往后挪一尺,是你不对。再说了,房后那一米多归你,只有你父亲和你兄弟俩知道,可现在你父亲和弟弟都不在了,你又拿不出证据。如果你为那一尺多宅基地,把你弟妹逼走,你弟弟这一家人就没有了。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弟弟吗?”村干部一席话,说的张甲低下了头。他沉思了片刻,对村干部说:“我盖新房不往后挪了,还在原地基上盖,不和弟妹置气了。”
张甲的工作做通了,张君建、张君鹤和乡干部又来到刘丙家。
“你丈夫去世后,你哥哥对你一家咋样。”村干部问。
“不赖。”刘丙说。
“你的孩子现在还小,以后用着你哥哥的事还多着呢,都知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何况你们是一家人呢?” 村干部开导说。
刘丙回想起丈夫去世后,哥哥一家对自己的好,心里的火气消了一多半。村干部趁热打铁,说:“你的院子这么大,别说让你哥哥盖房往后挪一尺,就是挪二尺也不会影响光线。咱不能因为一尺宅基地伤了两家的感情,让外人看笑话。”接着,村干部给刘丙讲了“六尺巷”的故事。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因邻居盖房时多占了三尺宅基地,于是宰相的家里人就和邻居发生争执。宰相家里人不服气,就修书一封送到京城,希望相爷打个招呼“摆平”邻家。宰相看完家书后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居见相爷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从此,两家和好如初。
刘丙是个明事理的人,听完这个故事后“噗嗤”一下笑了。她对村干部说:“都怨我脾气不好,不该和哥哥较真儿。你们跟哥哥说,往后挪几尺俺都同意。”这时,已经是次日凌晨。
天亮了,一阵鞭炮响过,张甲的新房开工了。哥哥盖新房,弟妹刘丙主动前来帮忙,两家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