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3年12月05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调出乡村和谐曲
——记“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王化来

  

  本报记者 陈兆扬

  16年间,他不厌其烦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把宽容和理解传播到千家万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社会和谐之花。

  16年间,他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0多件,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司法所长,市级先进个人、政法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他荣获省人民调解能手光荣称号;2012年,他荣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光荣称号。

  他,就是青县流河镇司法所所长王化来。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1997年,王化来被分配到流河镇司法所,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从参加工作那天起,王化来就意识到:要想干好这份工作,一定要有娴熟的法律知识及过硬的调解技能。于是,他报考了法律专业的成人自学考试,还自修了中央政法大学法律本科专业。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王化来的理论水平及调解技能快步提高,逐步从“门外汉”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

  那是2008年10月的一天,某村上百名村民因土地承包纠纷围攻村办企业和村委会。王化来闻知后,迅速赶到现场。此时,村民们用拖拉机堵住道路,许多村民手持棍棒铁锹,一场纷争眼看着要升级……面对此景,王化来先是稳定村民情绪,然后运用平时所学的法律知识及积累的调解经验依法调解,入情入理的劝解使当事人双方在事发第二天就达成了调解协议。

  王化来不仅自己学习法律知识,还培养了乡村人民调解员132人。闲暇时,他还经常深入企业和村庄,进行法律知识宣讲。

  

  

  法情交融才能解纠纷

  

  调解工作艰苦又复杂,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没有公式可依,没有捷径可行。对此,王化来说,在农村,不仅仅要依靠法律武器,还要结合情理,与群众沟通,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去年的一天,村民老张因儿子不赡养找到司法所。原来,小张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一人将他拉扯大,然而成年后小张却走上了歧途。去年刑满释放后,小张回到本村家具厂工作。上了年纪的老张仅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贫,因此想让孩子每月给点生活费,但小张坚决不同意,为此父子俩发生争执。王化来了解情况后,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张,给小张讲法律、讲道理,希望他体谅父亲,理解父亲。同时,王化来又与老张进行沟通。眼看有了回旋的余地,王化来赶紧将父子二人叫到一起,让双方坐下来协商。经过王化来的劝说,两人的语气慢慢缓和。当小张知道父亲要生活费,是为了督促他好好做人时,眼睛湿润了。此时,王化来将早已准备好的《母亲》这首歌放出声来。听着歌曲,父子二人抱头痛哭,一旁的工作人员也热泪盈眶。如今,老张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王化来说,如果仅要求小张按时给父亲生活费,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一来,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经济往来,却失去了原有的亲情。因此,在调解中,法与情结合,效果才会更好。

  

  群众的事就是咱的事

  

  “群众发生纠纷后都有苦恼,纠纷解决了,他们心里自然也就顺畅了,我自己多付出些算不了什么。”王化来说,每化解一起矛盾纠纷,他就很有成就感。

  村民王老太因赡养问题与儿子、儿媳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搬到了外县的女儿家。此事还没有解决,老人的女儿、儿子又在老人的去留问题上争执不休。既要让年事已高的王老太安度晚年,又要缓解婆媳间多年积累的恩恩怨怨,还要解除兄妹、姑嫂间的误会,调解工作真是难上加难。王化来知道情况后,分别耐心倾听了当事人的说辞,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头讲情理、做工作,经过十几次的反复调解,终以真情感动了他们。随后,儿子、儿媳把老人接回了家,并保证一定会善待老人。

  2007年夏天,有3户村民因排水问题吵成一团。王化来接到村民的电话后,冒着大雨赶到现场。3户村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看着积水急剧上涨,当事人的情绪也越发激动,眼看手中的铁锹就要出手。在此情况下,王化来不动声色,他挽起裤脚,自己动手把积水排空。3户村民看到后,情绪稳定了,事情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王化来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片真情,时刻温暖、感动着老百姓!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