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3年10月14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一道也不能少
——实施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故事
  苹果园中的畅想。
  本文作者之一杨振宇在介绍自动气象站工作情况。

  

  文/图 梁月稳 张海菊 杨振宇

  徒弟变师傅

  15年前,杨增林是王占龙的徒弟;15年后,杨增林却成了王占龙的师傅。

  杨增林老家是内丘县岗底村,王占龙老家是河南省宜阳县王庄村。两人相距500多公里,怎么变成师徒了呢?说来话长。

  早年,杨增林和王占龙同在邢台市某单位打工,因为都是年轻人,有共同语言,关系比较好。当时,王占龙负责广告宣传,会摄影,而且照片照得非常好,杨增林对他十分敬佩。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杨增林也想学摄影,日后多一门挣钱的手艺。他把自己的想法给王占龙一说,王占龙就爽快地答应了。从此以后,王占龙就手把手教杨增林怎样取景、怎样调焦、什么叫逆光、什么叫顺光。王占龙认真地教,杨增林虚心地学。两个人由哥们儿关系变成了师徒关系。

  常言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2002年,杨增林回到老家内丘县岗底村。回村后,杨增林买了一辆大车搞运输,后来又跟着父亲一起种苹果,走上了富裕路。

  再说王占龙,在邢台干了两年后,也回到了河南老家。他见别人种药材发了财,也开始种药材,由于不会管理,又不懂市场行情,结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又改行做买卖,也没有赚到什么大钱。有一天晚上,王占龙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说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的果农靠种苹果树发了大财,一个苹果买到100元。王占龙突然想起,自己的徒弟杨增林就是岗底村的,于是掏出电话拨了过去,问问是真的还是瞎吹的。杨增林告诉他说,极品果真的卖100元一个,平均每亩苹果收入在1.8万元左右。王占龙知道他的这个徒弟为人实在,他相信了,也动心了。

  2010年春天,王占龙在伊川县承包了120亩土地,准备种植苹果。经过考察,伊川、宜阳两个县只有一户种苹果的,3亩苹果每年收入不到两万元,这同岗底的苹果相比,效益差多了。于是,王占龙决定请杨增林当技术顾问。栽种苹果树时,杨增林按照《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首先选好树苗,然后对苗木进行处理,接着挖定植坑、沉实定植带、灌溉定植水、定植苗木,最后覆盖地膜。当年栽种的1万多棵苹果树,成活率达95%以上。

  2011年春天,杨增林带领7名果树工来到王占龙的果园,帮助他给苹果树拉枝、刻芽。到了夏天,杨增林又带人过去帮助他对苹果树环割。杨增林告诉王占龙说,按照《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管理苹果树,头年栽种,第二年拉枝、刻芽,第三年结果,比传统的管理方法早结果两年。接着,杨增林又向王占龙介绍了苹果树怎样抹芽、扭梢、疏花、套袋以及浇水施肥、防病灭虫等管理措施,使王占龙对这个当年的小徒弟刮目相看,由衷地说:“增林,过去你是我的徒弟,今天你成了我的师傅。”一句话说得杨增林不好意思起来。

  从那以后,王占龙在管理苹果树中,一遇到难题就给杨增林打电话,总是师傅长师傅短的。一次,王占龙发现刚长到手指头肚大小的苹果上出现了黑斑,立即打电话问杨增林是咋回事?杨增林说:“你在电话里说不清楚,马上拍个照片发到我的邮箱里,我看了才能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照片发过来,杨增林一看,知道是日烧造成的,马上给王占龙回电话说:“由于气温太高,你的果园缺水,刚结的小苹果含水量低,经不起太阳曝晒,所以出现日灼现象,只要马上补浇一次水就没事了。”王占龙立即给果园灌溉水,日灼现象很快就消失了。

  王占龙给杨增林打电话说:“师傅出马,一个顶俩。以后我要向你好好学学苹果栽培管理技术。”杨增林谦虚地说:“《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才是咱们的师傅,你要拜师,就拜它为师吧!”第二天,杨增林就把一本《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给王占龙寄了过去。

  功夫在树外

  老辈子留传下来一句话:立了冬,一身轻。意思是说,农民辛劳了多半年,粮食入仓了,农具入库了,该轻松一下了。可内丘县岗底村的果农们却不能轻松,他们采摘完苹果,又该整理树盘了。

  什么是树盘?外行人不大清楚。树盘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大体是指树冠垂直下的土地范围,也就是苹果树进行浇水施肥的操作区域。树盘说的是土,而不是树。

  岗底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树,但从不整修树盘,也不知道怎样整修树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河北农大李保国教授来到岗底村指导果农管理苹果树后,他们才开始在冬季整修树盘。

  在一次果农大会上,李保国教授这样说,宋朝有个大诗人叫陆游,他在传授儿子写诗的经验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不能就诗学诗,而应该把功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打好基础上。种苹果和写诗的道理一样,除了刻芽、拉枝、疏花、疏果等管理措施之外,还有基础性工作要做好,冬季整修树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接着,李保国教授又详细介绍了整修树盘的方法和好处。一是翻地,由于经常在果园劳动,土地被踩实,影响根系呼吸,必须翻地20公分左右,增加土壤透气性,才有利于根系生长。二是施肥,主要是施有机肥,结合翻地,按照斤果斤肥的比例施足基肥,增加树体贮藏营养,为第二年果树发芽、开花、坐果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打好基础。三是土壤改造,凡是沙性土壤,要掺一些黏土,防止漏水漏肥;黏土地要掺一些沙性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四是秸秆覆盖,树盘压玉米秸后即可防止杂草,又可保持土壤水分,腐烂后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当年冬季,岗底村178户果农多数都整修了树盘。剩下少数没有整修树盘的也有自己的理由:老辈子都不整修树盘,不是照样结苹果吗?

  第一年,整修与不整修,苹果树没有什么两样;第二年,变化也不明显;第三年,到了苹果采摘时,整修与不整修,收益大不一样。凡是整修了树盘的果园,苹果个头大、口感好,特级果和一级果多。没有整修树盘的果园,虽然挂果也不少,但个头小、口感差,特级果和一级果少。公司收购苹果按质论价,没有整修树盘的果农每亩少收入约2500元。

  李保国教授解释说,整修树盘,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地力,树根深了,树体壮了,开花多了,结的果也就好了。

  从此以后,岗底村果农冬闲变冬忙,整修树盘成了《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之一。

  有了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

  在内丘县岗底村,村民安增书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第一个承包了集体的苹果树,他第一个成了村里的万元户,他第一个在村里开饭店,他第一个到外村承包苹果园……

  1974年,16岁的安增书高中毕业后,回到岗底村“修理地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天10分工,价值两毛五。不安分的安增书,不愿意在村里和大伙摽着膀子穷熬,就跑到深山里破石头。所谓破石头,就是把大石头切成小石头,用来搞建筑。破石头每天能挣两块五毛钱,是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的10倍。干了两年后,他又跑到沙河市破石头,并当上了包工头,每天挣10元,一个月300元,比当时的县委书记工资都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活跃的安增书走出大山,到全国各地去推销山里的野生中药材,很快就成了村里的万元户。当时,岗底村170多户,只有一辆旧自行车,车主是岗底村一位在公社当书记的国家干部。安增书花170元买了一辆崭新的环球牌自行车,成了岗底村一大新闻。

  1981年,岗底村村委会决定把村后沟的几十亩苹果树包给村民。当时,苹果每斤只卖一毛多,再加上产量很低,村民谁也不愿意承包。安增书第一个报名,联合三户村民承包了200棵。安增书承包的苹果树虽然在盛果期,但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集体不舍得投入,苹果树长势很差,产量很低。安增书承包后,勤浇水,多施肥,精心管理。第一年,除了上交集体承包费外,每户还分了300多元。第二年每户分400元,第三年每户分了500元。这时,有不少人开始眼红了,找到村委会说:“集体的苹果树,让少数人发财,我们不干!”村里只好把苹果树收回。

  1984年,村委会又决定把托么沟的几十亩苹果树包给村民。这次,安增书联合了6户村民承包了300多棵。托么沟的苹果树虽然到了挂果期,就是光长枝条不开花,不结果。当时,村民也不懂得修剪技术,除了施肥、浇水、锄草之外,全靠自然生长。安增书见许多直立枝条老往上蹿,浪费营养,就把两根直立的枝条拉平绑在一起,不让往上长。后来,县林业局的一名干部发现了,就告到村委会,说安增书把苹果树都弄成了“烫发头”,是瞎胡闹。村委会向安增书发出通牒,不把树枝恢复原状,立即收归集体。20年后,人们才发现,当时安增书的做法和现在的拉枝技术是异曲同工。安增书承包了三年后,因村里统一规划,治山造田,又一次解除了承包合同。

  两次承包苹果树,使安增书认准了一个理儿:要想富,种果树。后来,安增书虽然靠开饭店、搞经销发了大财,但他种苹果树的想法从未泯灭。

  说话间到了1998年,岗底村百亩河滩地治理完成后,村委会决定分包给村民种植苹果树。因为安增书在村里有饭店、有门市,村干部不让他承包。安增书一听就急了,找到村委会说:“治山治水我集资第一,整修河滩我出义务工最多,为啥不让我承包?”最后,村支部书记杨双牛拍板,安增书包了两亩河滩地,全部种上了苹果树。接着,他又把分给哥哥、弟弟的河滩地也种上了苹果树。安增书一共种了6亩多苹果树。从此,安增书一心扑在苹果园里,除了加大果园投入之外,他还潜心钻研学习苹果管理技术,拜专家为师。随着种苹果的收益越来越好,安增书想扩大种植面积,但岗底村的地已全部承包完,他想到外村承包土地种苹果,又感觉自己的技术力量不足。安增书进退两难。

  2004年,岗底村推出《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从整地到种植,从管理到采摘,从贮藏到销售,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相连。怎样挖定植坑,怎样处理苗木,什么时间修剪,什么时间治虫,什么时间疏花,什么时间套袋等等,都规定得具体、清楚。果农就像工厂里的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去生产苹果。这下,安增书有底气了。他在2010年第一个承包了白塔村1.7亩土地,第二年又包了北店村2.5亩土地。安增书成了岗底村种苹果树最多的一户。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近40多户果农在外村承包土地种苹果。

  2012年春天,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安增书到保定市曲阳县承包了200亩土地,种苹果1.3万余棵。如果按照《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去管理,第一年种树,第二年拉枝、刻芽,第三年开花结果,第四年丰产。到那时,安增书将成为岗底村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苹果“将军”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句老掉牙的名言,圆了王立敏的“将军”梦。

  小时候的王立敏爱看战斗故事片,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他百看不厌。儿时的王立敏,就立志长大后参军,当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或将军。

  王立敏7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的变故,使王立敏过早成熟,并养成了不屈不挠的性格。他参军当兵的梦想一直没有泯灭。2003年,正在上中专的王立敏,如愿当上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王立敏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成了排里和连里的排头兵,两年受过三次通令嘉奖。2005年底,王立敏退伍回到了老家内丘县岗底村。

  王立敏回家的那一年,正是岗底村的苹果在市场上叫得最响的时候,特级苹果一个卖到100元。果农种苹果,每亩收入一万多元,不少农户都买了小汽车,住上了新楼房。王立敏家里也有130棵苹果树,由于家庭条件差,舍不得投入,两亩多苹果树比别人家少收入很多。王立敏决心在苹果树上做做文章,力争三年超过其他果农。

  一天,王立敏去灌溉果园,只用了一晌工夫就浇完了。而邻家差不多大小的果园,整整浇了一天。王立敏问邻家为啥浇得这么慢?邻家告诉他说:“你家果园没施过农家肥和有机肥,平时就施一点化肥,土壤板结不渗水,水过地皮湿。俺们的果园施得都是农家肥和有机肥,地暄腾渗水多,所以浇得慢。”接着,邻家又告诉王立敏说:“你家果树长势不好,主要是追施农家肥和有机肥太少了,无肥不长树,树壮才能多结果。”

  王立敏心里明白,不是母亲不舍得追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主要是家里条件差,没钱去买。于是,王立敏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给别人拉砖拉石头,赚了钱就去买羊粪和有机肥。两年后,他家果园里的苹果树长势明显好转,树壮了,结的果也就多了。为了尽快掌握苹果树的管理技术,王立敏把《富岗有机苹果128道生产工序》背得滚瓜烂熟,刻芽、扭梢、环割、疏花、疏果、套袋、转果等,严格按照工序操作。2009年,他上了果树管理中专班,2012年又考上了大专班。

  经过几年努力,王立敏在苹果树管理上,由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他家的两亩苹果园,每年收入5万元。他每年向富岗公司交售一级果4500多公斤,公司每年奖励他有机肥5吨多、反光膜9卷,他成了岗底村的“苹果状元”。

  2013年春天,富岗公司生产技术服务部招聘两名苹果管理技术员,有9名果农应试。王立敏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了生产技术服务部的一员大将。王立敏虽然没有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却当上了管理岗底村18万棵苹果树的“将军”,终于圆了儿时的梦。       

  (未完待续)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