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晓燕 王智勇
许多人都问郭成志,辛辛苦苦几十年,别的没捞着,换来一身的病,你图啥?
郭成志憨笑着说:“干这几十年,不为别的,只要提起郭成志,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个好人就心满意足了。”
当官为什么?
?
“官是为什么?”几十年,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郭成志的脑海。
有人说,官是地位,做了官就意味着社会地位高了;有人说,官是权力,有官就有权,官小有小权,官大有大权。而在郭成志看来,官更重的是责任。
上世纪70年代前南峪,“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郭成志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乡亲们治山治水。
治山全靠肩挑、背扛、小车推。吃苦在前的是干部。
在乱石滩上,他们挖坑埋掉大石头,把小石头和砂粒摊平,用小推车、手拉车一齐上,到5里半远的安庄垴去拉片麻岩的风化土,垫上80公分厚的土层。拉车人一天18车定额,全是一溜小跑。
郭成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跟大家摽着膀子干。群众一天一个人挖8个坑,他挖9个、挖10个;拉土垫地,别人一天拉18车,他最少要拉19车。他说:“要比群众多干1个,才能当干部。”
每次上工,走在前头的是郭成志及村干部;收工回家,走在最后的还是郭成志和村干部。
那一年,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两次中药。他总是头天晚上让爱人把中药煎好,装进输液用的瓶子里,第二天带到工地喝。这中药一喝就是4年多,光输液瓶子就换了十几个。
郭成志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危险时刻冲在前。
打眼放炮,他拣最大的锤抡;出现哑炮,他第一个冲上山排险。截潜流、修水渠。寒冬腊月,他第一个带头冲下沟底,水溅到身上,衣服变成了银色盔甲。给板栗树剪枝,他陪着请来的技术员王金章,在山上的小石屋里住了一冬一春……
就这样,郭成志一班人带着全村男女老少一干就是10年。
这样没日没夜的拼命干,在郭成志看来,只为对得起前南峪的“领头羊”这个头衔,他觉得自己既是干部,就有责任、有义务,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当官为了谁?”有人说,是为自己,为自己更好地享受。可郭成志当官为的是全村的群众,苦第一个吃,福最后一个享。
前南峪村共有386户人家,除抗大旧居20多户被保护外,村民都已住进由村里补贴统一修建的别墅式二层小楼,唯独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和书记郭天林仍住在60年代的老屋里。
今天,郭成志说:“等天林搬进小楼我再搬,我是村里的第386户”。
郭天林不答应:“你自从当干部那天起,享受上总是当最后一户,这回说啥我得当一回咱村第386户。”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郭成志和村党委一班人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郭成志不是没享福的条件,而是他不去争取。
为公事出差,他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简单的饭菜;农忙季节,年过花甲的他带头劳作……
郭成志不是没有享福的机会,而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县里安排他当镇长、市里要他县长,他却不当。不是他没能力,是他离不开父老乡亲和生他养他的太行山,村里还有他很多没干完的事儿。后来他推脱不开,当了个不驻会的县人大副主任。
为办事方便,村里3家企业都让他当董事长,按规定月工资6500元,任村支书每月工资3000元,他分文不取,全部归了集体。他说:“县人大副主任的工资把我买断了。”27年来,他拒绝的“工资”达300多万元。
当官干什么?
当官干什么?“当官要围着百姓转,围着百姓想”,“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的期望,就是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郭成志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的行动已经给出了答案。
上世纪60年代,前南峪是出了名的穷村。“面黄肌瘦前南峪人,有女不嫁前南峪村。”百姓吃的是“红薯干,山药蛋,窝窝头,糠炒面”。 那时,群众天天盼着“擀面板不离炕”,每天能吃上一顿面条就满足了。
郭成志暗下决心:豁出命来也得让父老乡亲过上三餐不愁的日子。
用4年栽种植被林,让荒山都披上绿装,再大的雨水也就不怕了;再用5年时间修建高标准梯田,结果建成了400多亩,比原来还多了100多亩;再用3年时间,兴修水利。 奋斗十几年,树也植了,水也治了,田也造了,坝也修了,前南峪人解决了温饱。
吃饭不用愁了,群众的手头还是不宽裕。群众又盼着,手里有个零花钱。这又给郭成志一班人提出了新的目标——让群众富起来。
把满山的用材林变成经济林,林材沟变生态经济沟,从山上到山下,清一色“林果头、干果腰、水果脚”,一个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29万多株的果品基地,在前南峪崛起。
奋斗,让前南峪人的收入成倍翻番,开始第一次用百万元来计算。
时代变,期盼变,郭成志一班人的奋斗目标也在变,把群众呼声当成第一信号。
富裕起的前南峪人听说山外有了电视,就有了看上电视的想法。在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郭成志派人到厂家买回一批环宇牌电视机。集体补一半,个人担一半。那时,全浆水镇只有3台电视机,可前南峪人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
外边有了电话,群众又想用电话与外面的世界沟通。郭成志找人从邢台市区拉来电缆,最早在山区自办程控电话,每户补助1000元。如今,前南峪人又看上了有线电视,还集体补助1000元钱购置了电脑,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
郭成志说,读懂了群众的诉求,就抓住了工作的根本;解决好了群众的事,干部就是群众的“自己人”。
有人曾经问郭成志,为什么前南峪40年红旗不倒。他的回答是:“把群众的要求,作为衡量我们干事的标准。群众满意了,工作也就跟上时代了。”
身后留什么
身前事,身后名。过去有句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当官不为权,也不为利,只要后人经过坟前说郭成志是个好人就很高兴了。”
俗话说,“群众心里有杆秤。”前南峪人心里清楚,郭成志为前南峪留下了什么。40年来,郭成志带着村党委一班人等像善待人一样善待山山水水,让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为前南峪村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7000个,是城市的10到20倍。
2012年,全村林果收入680多万,旅游收入870万,旅游带动收入1350万元。生态之路在这里彰显富裕魅力。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现在,我们前南峪人几乎没什么上愁事。就算有难事、愁事,郭书记也都给我们解决了。”村民李海书说。
他掰着手指给记者列举不上愁的事儿。
看病不用愁。原来村里给报销药费70%。新农合后,除国家报销部分外,村里全报,村民看病吃药不花个人一分钱。
上学不用愁。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就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考上大学还有6000元的成才鼓励金。这一优惠,前南峪人已享受20多年。
养老不用愁。村里65岁以上老人,村集体每年补助600元钱;加上村里发的一年2000元钱的个人福利以及老党员按党龄发补贴等,村里老人一年有2000元的活钱可支配。
工作不发愁。前南峪有山场、有旅游、有企业。村里人个个有班上,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还解决了外地人就业。前南峪人上班有工资,果树有收入,年终集体给福利。一个前南峪人挣三份钱。
住房不用愁。村集体补贴一半让前南峪人盖新房。如今,村里90%的人都住进了新房。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前南峪人觉得生活在“人间天堂”;不少城里人向往前南峪,愿在前南峪安个家。如此令人羡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图景并未让郭成志一班人止步,他们要在这张图上增添更加动人的一笔。
郭成志说,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照现在的发展势头,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没有问题,前南峪要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