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邢台市委政法委对政法干部“五种能力”培训,在全市政法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政法干部对百泉村党支部书记张顺河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倍感受用。课时有限,“经”难讲全,给大家留下遗憾。应政法干部要求,本报对张顺河的群众工作故事进行追踪,本着易学、易懂、易用的原则,我们把他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方法、艺术写成故事,并配发评论,与读者共同分享。
八十块钱
刘红旗
“王拐的娘正在大街上哭呢,满满的一街人都围着看,不知道是咋回事,你快去看看吧!”2005年春,一天上午,张顺河正在百泉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一个村民跑过来,推开门,露了半张脸,说了几句话,张顺河还没看清是谁,他就急匆匆地出去了。
张顺河一听,马上就站起身赶快往街上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想,王拐的娘已经80多岁了,有什么事啊,能至于在大街上哭啊。
他走着想着,想着走着,远远地就看到前面密密麻麻地围着二三十个人,有大人,有小孩儿,还有大人抱着小孩儿的。有几个人在劝老人,老太太头也不抬,还是哭着说着,声音凄惨得都能让人落下泪来。
“俺不能过了,天塌下来了,俺80块钱的养老钱没了!俺还咋活呀?俺不能活啦!”老太太坐在大街上,双手拍着胸前的地,一边悲伤地诉说着,一边号啕大哭。
走近后,过了一会儿,张顺河才听清楚王拐的娘拉着长腔断断续续说的话。
王拐的娘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王拐都55岁了,又有残疾,他们姊妹们都过得挺困难,自己都顾不上自己,更别说给老娘零花钱了。老太太一个人省吃俭用,平时别说吃肉吃鸡蛋,就是油,一年连半斤也吃不完呢,一年年下来,几乎没有炒过菜,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天多少年才从牙缝里攒下这80块钱,可钱说没就没了,这个残酷现实,怎么能让老太太接受啊!
她都黄土埋了半截儿的人了,还不知道哪天脱下来的鞋能不能穿上呢?这80块钱简直就是她的命根儿,每天不知道要看多少次摸多少回,可是,今天怎么也看不到了,难道招贼了?她彻底绝望了,一点别的办法也没有,她家正好临着大街,在家里哭着哭着,就哭到大街上来了。
张顺河心想,80块钱,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是半个月的手机费,也许是几盒烟,也许只是一张电影票,连吃一顿饭也不够的,而对老太太来说,就是她头上整个的天,脚下整个的地,80块钱不翼而飞,真是无异于天崩地裂,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围观的人是看的多,劝的少,有的唉声,有的叹气,可是谁也没有办法,见张顺河来了,没等他吭声,就自动闪出一条道,让他进去。
张顺河快步走到老太太跟前,蹲下身子,问:“咋回事啊?你那钱是在哪儿搁着啊?是不是你忘了地方了?”
“咋能忘地方,俺明明就在炕席底下放着,可咋就丢了啊?老天爷啊,你还让不让俺活了啊!”老太太见了张顺河,仍然是抽抽泣泣地哭着说着,双手仍然拍着胸前的地。
“在炕席底下呢?还是在枕头底下?还有你都往哪儿去过?”张顺河耐心地问着:“你先别忙着哭,好好想想,兴许一会儿就找到了。”
“我哪都没去过,就没出过门,就在家里了,可钱飞了,老天爷啊,你还让我这个老婆子活不活啊?”老太太依然哭天抹泪着:“大概是我出门了,没关门,不知道谁给偷走啦。”
“你别着急,我帮你找找。你这么大岁数了,也说不定记错地方,放哪儿忘了也说不定,你就耳不聋眼不花,可到底是眼神也不好了,也许钱就在那儿放着呢,你没看清楚。”
这时候,张顺河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了,一定帮她“找”回这80块钱:“我看,你先别哭了,咱回家,我去帮你找找。”
张顺河劝了老太太几句后,想拉她起来,可终究拉不动,他就自己走进老太太的家里,这看看,那瞧瞧,从屋里走到屋外,茅房旮旯都找了个遍,在屋里还把炕席掀开。他一边慢慢地找着,一边把手伸进自己衣兜里,把钱掏出来,凑了凑,凑够了80块钱,他就马上出去了。
这时,老太太还在抽抽噎噎絮絮叨叨地哭。
“找到啦!找到啦!”张顺河走过去,拉起老太太说:“肯定是你眼花了,80块钱好好地就在那搁着呢,你快去看看!”
“真的?真的?”老太太一听,抹了一把泪,兴奋地从地上站起来。
“哎呀,你这80块钱不是这在搁着呢吗?”张顺河把老太太领到屋里,一掀炕席,用手一指,80块钱静静地躺在那里。
老太太竟然孩子般地破涕为笑:“老天爷啊,钱没丢啊!”
看着老太太高兴的样子,张顺河对围观的人说:“钱找到了,都回家该干啥干啥吧,别看了。”
张顺河的行动引得人们投来敬佩的目光。
舀了一碗饭
刘红旗
“‘老河的’给我舀了一碗饭!”百泉村80多岁的郑路林老人见谁都对谁这样说,语气表情中难掩那份得意、激动与感激之情。
听到他这样说,别人就跟他逗笑:“舀一碗饭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谝什么呀谝?”
“‘老河的’他是支书啊,支书给我舀过,给你舀过?”郑路林老人那份自豪分明就写在脸上。
“老河的”就是张顺河,百泉村的支部书记,村里人都不喊他的大名,“老河的”叫得比张顺河都顺。
这件事发生在郭天明儿子结婚那天。
百泉村有这样一个风俗,谁家过红白喜事,只要有时间,大家都去帮忙捧场,说是帮忙,其实没多少活干,主要是帮忙吃饭,捧个人场儿。事主家里照例支几口大锅,猪肉粉条豆腐青菜熬熟炖透了,大家凑到一块热热乎乎一吃,又热闹又好看。
“开饭啦!开饭啦!”大喇叭里的《朝阳沟》停下来,管事的冲着麦克风大声喊上几嗓子,再支几个年轻人到门外点几根惊天动地的两响大雷,几声“叮、当!”过后,人们开始陆陆续续从村子里的四面八方向郭天明家聚拢过来,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高高兴兴开开心心,一时间,四五百号人把郭天明家小院里的人气烘托得分外火旺。
拿碗的拿碗,拿筷的拿筷,人们挨挨挤挤喧喧闹闹走向大锅,菜香肉香马上就弥散了小院大街的角角落落。
看着年轻人争先恐后地去盛菜,郑路林老人端着饭碗,站在人群的外面,静静地等着,想等他们都吃完了再去盛,他80多岁了,可不敢去和别人一块去挤。
这时,张顺河和村民一样装脸面来了。村里有红白喜事,他是一定要到场的。他看到郑路林老人在旁边等着,就拿了个碗,舀了一碗菜,径直端过去双手递给他。
这下,郑路林老人简直有点惊呆了,支书竟然给自己盛饭了!就是自己孩子给自己盛饭的时候也不多啊!
于是,郑路林老人便到处宣传,逢人就讲,见人就说。
说起这件事,张顺河微微一笑:“这顿饭早吃、晚吃也就是五分钟、最多十分钟的事,都吃完我再吃也无所谓!可老人家80多岁了,就和自己的老人一样。我先给他端一碗不算什么事,还到处说。给老人舀碗饭,咱觉得很平常、很正常、很应该、很简单,老人却感激不尽。咱自己没当回事,可老人却当回事。”
张顺河说:“咱一个农村干部,能干啥大事啊?惊天动地的事你干不了,但反过来说,舀一碗饭这样的小事咱不做,那咱还能做啥?我早就把这事忘了,老人还记得。我想,这样的贴心事咱还是做得少,做多了老人就不会老挂在嘴上了。”
一言一行见品德
刘增舰
郑路林老人接过张顺河给他舀的一碗饭的惊讶,源于“只有自己的孩子给老子盛饭”,而今“支书竟然给自己盛饭了”。他见人就炫耀,实际是夸奖,是对张顺河做人德行的褒奖。
郑路林老人见人就夸张顺河“‘老河’给我舀了一碗饭!”,而张顺河早就把这档子事儿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张顺河把乡亲父老的冷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那些在他看似“很平常、很简单”的事,老人却见人就夸,说明在老百姓眼里“不平常、不简单”。张顺河能做出这样的事,因为在他眼里村里的老人“和自己父母一样”;群众不忘夸他这“一碗饭”的事,因为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不做 “鸡毛蒜皮的小事”。张顺河做了,人们记忆犹新,赞不绝口,这是胜过“金杯银杯”的口碑。从这个角度说,夸赞也是干部努力的方向。更可贵的是张顺河感到,这样的贴心事咱做得少了。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干群联系实践中,干部的一言一行无德,在群众心中便没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更难以真正被群众认可甚至还会被百姓疏远;一言一行有德,对群众才能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和喜爱。
做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领导干部只有品行端正,具有道德感召力,才能以德服众、以德聚人,真正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谎言彰显爱民心
刘增舰
读罢这则故事,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很多年前,一位父亲把家里仅有的600块钱放到了放粮食的缸里,收粮的来了,老人就把两缸装有600斤小麦以240块钱卖了,却忘了粮食里面还有钱。缸空、人走、钱飞,两位老人便和自己生气:不吃、不喝、不睡。无奈的儿子请舅舅帮忙,编了个善意的谎言,说找到了那个买粮人,但钱只退给了500元。两位老人的脸色由阴转晴,“咱算遇到好人了。”其实,他们哪知道钱是儿子自掏的腰包。
百善孝为先。我们赞同故事里儿子对父亲撒得那个善意的谎言,它可贵之处在于它体现的是孝,是儿子对父亲的孝敬。我们更崇敬张顺河的谎言,作为一个农村干部,令人敬仰之处在于他从心底对老百姓的敬畏。他本不是这位老太太的儿女,可他却做出了儿女孝顺父母般的事情,其本身体现了把群众放到最高位置的优良作风。
一个农村干部,处理类似这样的事有很多选择:可以找来她的子女,劝解其母亲;可以找其知己的邻里劝其回家;也可以指示其他村干部“别让她影响村里形象,把她抬回家”;还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自己当成一位过客转身而去。如果按这些众多的“可以”中哪一个“可以”去做,也难以上什么“蹬子”上什么“秤”,群众也许对干部说不出什么。而张顺河对老太太“天大”的事,没有冷漠、心存爱念,想的是作为群众“父母官”而应尽到儿子和晚辈般的责任,他用敬畏百姓之心和干部的担当,把群众的“天”撑了起来,为老人“找回”了丢失的钱。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让我感到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辉煌,是来自共产党人视自己为人民的儿子般去爱人民。今天,张顺河对群众的敬畏和担当,让我从内心感受到干部找准“人民的儿子”位置,才能践行好党的宗旨,“天塌下来”是一座山,能为群众撑起一片天,中国梦离我们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