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3年03月19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分分秒秒尽忠诚
——故城县看守所53年安全无事故的启示
  图为民警在为在押人员测量血压。 孙延庆 摄

  本报记者 宋法绪 韩志强

  这里看不到硝烟弥漫,却是惊心动魄的战场;这里听不到书声琅琅,却是重塑灵魂的课堂。故城县看守所的民警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无声的战场和特殊的课堂,用希冀、真诚、心血和智慧创造了从1961年建所至今连续53年安全无事故的辉煌业绩,被誉为全省公安监管战线的“状元所”。

  “坚冰”用心暖

  有人说故城县看守所的民警有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而他们却说:囚禁肉体是为了拯救灵魂,尊重、关怀和鼓励的力量,有时比惩罚性的制裁更有效。对在押人员的尊重、关怀和鼓励才是感召人、教育人、改造人的金钥匙。

  2011年,25岁的李某因涉嫌故意杀人、抢劫、寻衅滋事、盗窃等多项罪名一审被收押后,自知来日无多的他入所后拒不服管。民警们不是简单地以暴抑暴,而是向李某的同学、同乡了解他生活的轨迹,向办案人员询问他作案的经过,循序渐进地与他谈话,向他讲人生、讲生活,讲做人的道理。当初被追捕时,李某从棉田狂奔过程中双脚挫伤严重,入所后,民警们悉心为他敷药治疗,为使他戴镣的脚腕减轻痛感,专门找来棉布药棉等软物垫上。李某感冒了,民警将药和病号饭送到他面前;天冷了,民警为没有家人看望的他及时购置来崭新的棉衣。渐渐地,这块“坚冰”被融化了。他对同监室的人员说:人家拿咱当人看,咱也得做出个人样来。从此后,他带头遵守监规,多次被评为先进分子。二审维持死刑判决后,民警及时找他谈话,他平静地说:“放心吧,我这辈子已经有愧于社会、有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了,再也不会辜负你们的教育关怀之情。”

  53年来,故城县看守所的民警们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条:在押人员虽然有罪,甚至罪不可恕,但仍需把他们当亲人对待,如医生般救治,老师般教育,家人般关怀,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身为监管民警的责任和本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衡水一带经济生活特别困难,看守民警也常常是食不果腹,就更不用说在押人员的饮食供应了。为使50多名在押人员不被饿死,不因为生存逃跑,民警们毅然与在押人员合用一个食堂,并和在押人员一样将一日三餐改为两餐,早上天一亮就打开监室由民警带着在押人员集体去地里挖野菜、剥树皮,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食品”,晚上回来,民警们吃什么,在押人员就吃什么,有民警吃的就不让在押人员挨饿。

  1966年和1976年,故城县看守所经受了邢台和唐山两次地震的考验,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当时正值深夜,砖木结构的老看守所监舍摇摇欲坠,时任所长夏希庆和民警们艰难地打开了7个监室,而8号监室因监门严重扭曲变形无法打开,危险面前,他们硬是用大锤和撬杠轮番作业,顺着被震裂的监墙缝隙冒死砸洞抢救出了7名在押人员。在随后重修监墙和监舍的日子里,近70名在押人员包括两名死刑犯、5名重刑犯无一逃跑,是民警们的英勇和真诚打动了他们,唤醒了他们的良知。

  53年来,在故城县看守所民警和在押人员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

  “铁笼”用心管

  有人说看守所的工作是在刀刃上跳舞,十分危险;也有人说看守民警天天像在走钢丝,步步心惊胆战。不管怎么形容,道明的是同一个道理:干看守工作太危险,弄不好就“翻船”,轻则受处分,重则免职、辞退和开除,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可故城县看守所就是凭着对民警队伍一贯的高要求、严管理,凭着民警素质、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保证了队伍的安全。53年中,先后在看守岗位工作过的80多名民警,无一人因违规违纪等问题受到处理和处分,却有30名民警被提拔重用,走上了领导岗位。

  现在的故城县看守所于2000年启用,由于当地财力所限,硬件设施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历任所领导和民警以“剑不如人、剑术不能不如人”的气魄,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定期召开“诸葛亮会”,依据现实条件和在押人员表现,摆现象、看本质、找对策,以此总结经验、形成措施;借鉴外单位的经验教训,对照和反思自身工作,做到“别人亡羊,我补牢”,时刻瞪大警惕的眼睛,确保了监所安然无恙。具有看守工作经验的现任故城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金禄上任第一天即到看守所检查工作,以看守工作无小事、务必用心管“铁笼”勉励民警,并与分管领导、看守所长详细研究看守工作。

  据故城县公安局分管监管工作的纪检书记刘玉岫介绍,看守工作要求民警必须心细如发,责任心强。53年中,故城县看守所在与在押人员的押与被押、管与被管的斗争中也有着惊心动魄的时刻和斗智斗勇的较量。

  崔某,自幼习武并当过四年侦察兵,有攀檐走壁、开砖断石的本领。1983年严打期间,崔某因罪一审被判死刑,他面似镇静,私下却密谋逃脱,在试图打开脚镣螺丝未果的情况下,硬是靠着一双手掰断了一节铁镣的焊接点,用布条缠上加以掩盖,夜里蒙着被子搓床单作为绳索,借放风之机先将绳索用塑料袋包裹沉入粪坑……准备“妥当”之后,自信满满的他选定风雨交加的8月14日,谎称肚子疼,溜到厕所,捞起绳索,掰开已断节的脚镣做成钩索,攀上围墙,跳到前值班室屋顶。他的两次跳跃及断开的重镣砸击屋顶和地面发出的声响,引起了值班室民警的警觉,正当崔某再次借用钩索攀上围墙时,被闻讯而至的民警和武警官兵团团围住。临刑前,崔某感慨道:可惜了我这身功夫,没能逃出你们的手心,我佩服你们。

    辉煌,靠奉献

  53年中,故城县看守所11任所长都有一个在工作上“死盯”的共同特点。第三任所长夏希庆自1966年任看守所民警、所长、主管看守工作的副局长,他把24年的青春和心血都倾注在了看守工作上。1967年,他的奶奶脑溢血处于昏迷状态,他请了半天假回去探望,此后,直至老人病逝出殡也没时间踏进家门。1976年,他的父亲患脑溢血,半年后去世,时任所长的夏希庆没能在老人的病床前待过完整的一天。1966年至1980年,他连续14年没回家过春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顾书臣、于振兴、李春治、陈伟、李之枫、张春雨、韩石峰等历任所长个个都是“死盯死守”的典范。

  现任所长王际成2009年调看守所任副所长,一路在看守、管教岗位摔打过来,2011年接任所长,除了开会、出差,他每天7时到所已成为习惯,监区里哪个在押人员什么情况,他了然于胸。

  人人都有家,家家都有事。看守所民警常常是舍小家顾大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大家”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2012年11月份,正值“十八大”安保期间,看守所所长王际成父亲突然发病,需到北京手术。王际成没有告诉单位领导,没有请一天假,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陪父亲到北京做了手术。王际成的父亲在北京住院十多天,他一趟也没去过北京,而是每天早7时准时赶到所里进行点名、交接班。直到他父亲在北京做完手术回到家,单位领导才听说,到家里看望了他父亲,他父亲说:“知道际成忙,离不开,也没让他请假。”

  2012年3月至7月份,看守所一个病号赵某突发多种病情,先后到石家庄、衡水等地医院进行治疗,一度在ICU治疗,看守所民警轮班到医院看守。先后100多天,看守所民警轮班值守,全体民警均无法休班,更顾不上家庭,但他们硬是挺过去了,没发生一点事故。

  故城县看守所的民警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看守事业辉煌的业绩,53年中,监所内成功处置各种逃脱预谋16起,借提审、外出看病逃跑17起,自杀、凶杀等事故隐患9起,发现并制止苗头性问题82起。53年中,在押的9000余名人员无一脱逃、自杀、行凶、暴狱和非正常死亡,民警共敦促1100人次的犯罪嫌疑人坦白检举,从中获取犯罪线索2000余条,破案1000余起。

  采访后记

  山一样的信念

  宋法绪

  说心里话,这些年,到各地采访,现代化的监所见过不少,一看到故城县看守所,尽管他们介绍这是十几年前新翻盖的,仍觉得异常寒酸,房舍陈旧,外观简陋。

  兴味索然地走到门卫处,陪同我们前往的县公安局副局长孙延庆亮出身份,执勤民警客气地婉拒:“所里规定,没有许可,谁也不能进。”孙延庆掏出手机跟所长联系之际,我倒让门卫小伙子的认真劲儿吊起了胃口。

  在所长引导下,我们穿过一道一道铁门,走近了这个狭小世界53年的风雨历程……

  以往,自己采写过烈士,劳模,普通民警,那些都是以个体为对象。在这里,我触摸到的,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人数近百名的流动的民警群体。

  一墙之隔,外面是阳光下的自由、鲜活,里面是铁笼下的沉闷、束缚。在这特殊的环境里,从历任所长,到身置其中的每一名民警,时刻保持百倍的警觉,全力以赴,用一秒一秒计时,默默奉献出了1万8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安宁。

  采访中,同事韩志强几次问及“咱看守所有啥‘独门秘籍’得以保持安然无恙?”民警憨厚地笑笑:“其实,只要按照公安部有关监所管理规定,真真正正做到位,就不会出问题。”

  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倾注岗位上,没有功利的狡黠,没有投机的圆滑,用朴素的笔墨抒写警魂,用无声的行动诠释忠诚,这样的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