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3年01月28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柏粮诚信故事(六)
时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谢旭人与尚金锁交谈。

柏粮积极收购农民余粮,做到何时来何时收。

尚金锁深入收购现场。

  文/图   梁月稳 胡宝鼎 李月巧

  ■ 大海捞针

  1976年3月,领导安排尚金锁和一位同事去南方购买化验室设备。临行前,粮局一位干部对尚金锁说,他有一个老乡在南京当空军,部队番号老的知道,听说现已改了番号,新的不知道,如果到南京能帮着找到老乡代他去看一看、问个好,尚金锁爽快地答应了。

  尚金锁先去了武汉,后到了南京。在火车上,同事问尚金锁要打听的那位老乡部队的番号是多少?尚金锁说不知道。同事说,南京市几百万人口,找一个人好比大海里捞针,我看算了吧!尚金锁说,咱们已经答应了人家,就不应该放弃,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

  在南京火车站一下车,面对茫茫人海,人生地不熟,到哪里去打听那个老乡呢?尚金锁心里也犯了愁。俗话说,心诚则灵。在火车站广场,尚金锁看到一位穿空军服装的军官,就上前去打听。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位空军军官和他要找的老乡正好是一个单位,这下可把尚金锁高兴坏了。

  尚金锁他们跟着那位空军军官,七转八拐,终于找到了那位老乡。尚金锁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当尚金锁他们从老乡家出来时,天快黑了,已错过了找旅馆的最佳时机。找了几家旅馆,都说客满,他们只好求助当地的粮食局,才找到了晚上住的地方。

  点评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尚金锁对于“捎句问好话”这样可办可不办的小事都格外认真,还提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高度去认识,这说明,诚信已经成为他的人生信条,生活习惯。

  ■ 山东客户夸“柏粮”

  记者在柏乡粮库采访,偶遇两名山东客户。一位是鲁莘饲料厂的文行林,一位是富岩饲料厂的王章生。听说记者采访,两人打开了话匣子。

  “柏粮的干部职工可好啦!”文行林说,有一天下午,俺们装车装到晚上8点多,仓储科的孙海涛一直给我们帮忙。装好车时,粮库食堂已经关门。我请海涛和司机师傅一起去饭店吃饭。海涛说,你先去吧,我给你们去开出门证。到了饭店点好菜,我又给海涛打电话,他说已经洗好澡,准备休息了,你们自己吃吧。

  王章生说:“在柏乡粮库,客户有了困难找他们,不管是干部还是员工,从来不说不归我管,去找别人吧,总是千方百计帮助客户排忧解难。一次,我们正在库里装玉米,突然停电,我到院子里碰到业务部的李亚宁,说明了情况,人家二话没说,掏出手机就联系,电工很快就来抢修。”

  “这样的事太多了。”文行林接过话头。他说,有一次去北库装玉米,装好车时天已经黑了,出门证要到南库去办理,两库相距有3华里,我打算步行去,仓库保管员说,我有自行车,让我替你办吧!还有一次,我们装完车已经晚上10点了,开出门证的早已下班了,我们只好等第二天再走。业务部的郝彦波说,你们休息一会,我去想想办法。时间不长,郝彦波就把出门证送来了。

  在柏乡粮库,凡是外地客户,就餐在职工食堂,住宿在粮库宾馆。王章生说,我们经常碰到粮库领导和职工们一块就餐,感到很惊讶。在我们那里,就连领导的司机,每顿也是七荤八素的,职工们能没意见吗?

  “说到吃饭,我想起了一件事。”文行林说,有一次下大雨,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雨还没停,我们三个人在宾馆的大厅里转来转去很着急。这时尚金锁主任进来了,问我们吃饭了没有,我们说雨太大,没法去。他立即告诉宾馆的厨师,专门为我们三人做了一顿饭。你说,像这么好的领导,员工们能不卖力气干活吗?要是全国各个部门都像柏乡粮库这样就好了。

  临走时,两人还告诉记者,把柏乡粮库干部职工好好表扬表扬,让大家都学学。

  点评

  山东客户夸出来一个启示:用户至上的良好环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行动证明出来的;不是单凭哪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柏粮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包含着每一位职工坚守的信念、艰辛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

  ■ 归心似箭

  1996年8月的一天深夜,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的柏乡粮库主任尚金锁,突然被手机铃声惊醒。他打开一看,是妻子来的电话。妻子在电话里说,柏乡下了大暴雨,到处都是水。一听说下了大暴雨,尚金锁忙问,粮库情况咋样?妻子说,没听说出啥事。

  尚金锁坐在宾馆的床上,睡意全无。库区的露天粮垛是否盖住了?几栋老仓库是否漏雨了?想到这里,尚金锁坐不住了,他决定连夜回粮库,不亲眼看看他不放心。深更半夜,没法向领导请假,他只好把请假条交给值班的服务员,叫上司机就出发了。

  一进河北地界,尚金锁看到公路两旁都是水,碗口粗的树被大风拦腰折断。当小车驶到元氏县境内时,由于河水暴涨淹没了公路,小车过不去,司机问,怎么办?尚金锁当机立断:“回石家庄,咱们坐火车走!”这时已到了早晨7点钟。

  在石家庄火车站,尚金锁和司机简单吃了一口饭,就坐上南下的火车。尚金锁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飞到家。由于铁路两旁到处是水,有的路段水基本和铁轨平了。火车开得很慢,60公里走了将近10个小时,直到下午5点多钟才到柏乡。一下车,尚金锁就直奔粮库。

  当尚金锁看到老库区积水早已清理干净,露天的粮垛盖得严严实实,国家的粮食安然无恙时,尚金锁悬挂的心才放到肚里。当听说全库干部员工为抢救粮食激战暴风雨,有不少人受伤时,他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点评

  暴风雨来了,妻子深夜给远在北京开会的丈夫打电话,让人深信“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尚金锁归心似箭,让人看到了一位最基层的领导者尽职尽责,视国家财产如生命的感人形象。

  柏粮职工在领导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把国家粮食保护得完好无损。此情此景,让尚金锁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也让我们为尚金锁带出如此能战斗的职工队伍而叫好。

  暴风雨中,屹立着柏乡粮库的英雄集体群像。

■ 小小捡粮箱

  “小小捡粮箱,挂在墙中央,身居粮仓内,节俭不能忘。大家弯弯腰,捡起一粒粮,积少能成多,养成好风尚。”这段顺口溜,在柏乡粮库已流传20多年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柏乡粮库基础条件很差,粮垛是露天垛,场地没修建,道路没硬化,收粮和出库都是手工作业,难免有粮食掉在地上,人踩车轧,很快就被埋在泥土里。尚金锁主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农民一个汗珠子摔八瓣,辛辛苦苦把粮食收到家,又交到粮库,这样糟踏了太可惜了。为此,尚金锁组织员工利用废旧木板,做成了数十个捡粮箱,挂在每个仓库的墙上,号召全库干部员工做到身在粮库,惜粮如金,不浪费一粒粮食。

  从此,小小捡粮箱成了柏乡粮库勤俭节约的标志,不管是干部还是员工,发现地上掉的粮食,都自觉地弯腰捡起来,放在捡粮箱里。一次,业务部主任周献忠带着赵县兴业淀粉厂马经理等几个人到仓库看玉米,路上有十几粒玉米撒落在地上,周献忠弯腰捡起来,用嘴吹干净,放进墙上的捡粮箱里。看到这个情景,马经理很是感动,对柏乡粮库干部员工惜粮如金的精神大加赞扬。

  如今,柏乡粮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仓库一排排,操作机械化,道路场地全部用水泥硬化,小小捡粮箱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但柏粮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却继续发扬光大。

  点评

  柏乡粮库的职工俯拾的不仅仅是几粒粮食,而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中国人口众多,手紧手松,流进淌出的都是一笔笔巨额财富。据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称,全国仅餐桌上的浪费每年有2000个亿。如果人们都像柏乡粮库职工那样把餐桌上的浪费“拾回来”,可让全国的中小学生每天都吃上免费的午餐。

  今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富足的生活是产生奢侈的温床。“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应当铭记胡锦涛同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教诲,像柏粮职工那样,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读者来信

  尚金锁靠诚信把一个全省最小的粮站变成了全国同级粮站中最大的企业;保定油条哥靠诚信让他的油条红遍保定,响遍全国。他们都认识到了诚信的价值,把诚信当成了宝贝,也正是这个宝贝让他们发家致富。现在,虽然还有一些商家为了牟利,不惜用假冒伪劣商品欺骗顾客;虽然过去出现过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多起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现如今,人民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诚信的价值,人民正在用诚信这盏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大家携起诚信之手,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张军玮)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如果什么事都以金钱、市场交易来做标准,就无法推进社会的进步。

  试想,人们互不信任,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交流就很难实现,即使最终达成意向,谈判的过程也会复杂漫长,也许商机(合作的目的)已时过境迁。

  尚金锁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尊重、相信人。有了这个做人品德,吸引了同事、客户、众人的支持。也换来了粮库的壮大发展。这是“德”的价值体现。

  假如,大家都懂“以诚待人,厚德载物”,社会就少了许多资源、时间的浪费,人们就会生活得更舒心,社会也就进步得更快。                         (王玉国)

  

  诚信作为我国的优良传统,其传承发扬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取得信赖的精神基石,也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恪守原则树立人格的重要支柱。联系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弘扬传统道德规范,继承优良传统礼仪是我国当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           (刘茁)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