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厚宗 本报记者 陈兆扬
“过去,村里隔三差五丢东西,一年最多丢过八辆汽车。从今年开始,村里一起盗窃案也没发生过,这是因为咱有了‘平安五网’。”提起村里治安状况的变化,盐山县王金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良一脸笑意。
自今年5月,沧州市委政法委在全市乡村开展了以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视频监控网、预警报警信息网、巡逻防控网、服务管理网为主要内容的“平安五网”建设,使一度被视为“治安短板”的乡村秩序实现了根本改观。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越为此批示:沧州市委、市政府对基层平安建设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将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统筹融合为“平安五网”系统工程,对基层农村的发展稳定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民之盼,政之行。今年年初,针对新时期农村各类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隐患呈上升态势及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实,沧州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调研,发现了一些影响乡村群众安全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老人等,群防群治体系弱化;另一方面,基层警力不足,技防、人防没有到位;此外,排查不到位、缺乏预警、重管理轻服务等,也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反复研究论证,沧州市委政法委逐步探索形成了乡村“平安五网”建设框架。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继中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相关人员、资金、措施迅速到位。
一场上下联动的乡村治安攻坚战,在沧州大地的每一个村庄开展起来。
在构成“平安五网”中,乡村视频监控网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沧州市乡村视频监控网已覆盖全市5317个村,建设完成率达91.9%。这些密布的“电子眼”,在乡村交通路口、农电线路、输油气管道、金融网点、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等重要部位24小时“执勤”,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产生强大震慑。
针对政法部门力量不足问题,“平安五网”建设将群众力量最大限度调动起来。
构建乡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群众诉求。青县罗家店村有个村民矛盾纠纷排调组,组里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能说会道的中年人、懂法明理的年轻人组成。有两户村民因排水问题闹矛盾,三年内经市县两级法院调解都没了结。排调组成立后,老中青年轮番上阵,很快把两家说和到了一块儿,最后由村委会出面,协商挖顺了排水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建设乡村预警报警信息网,把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每家每户。针对乡村治安状况和警力情况,政法部门采取发布手机短信、有线广播、户外专栏张贴等方式,定期发布以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可防性案件规律特点、防范措施以及便民服务举措为主要内容的治安预报。同时,继续推进以“整体防范、联网报警、互助互救”为主要防范模式的农村“平安互助网”建设,实现村域范围的邻里联动和报警互救。
织密乡村巡逻防控网,将治安防控队伍建到了群众家门口。沧州市由财政出资,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2名以上专职巡防员,每个幼儿园配备1至2名、每个中小学配备2至3名专职保安员,其他单位专职保卫人员配备率达到了100%。
沧州市委政法委不断完善乡村服务管理网络,将服务职能更大限度向村庄拓展。目前,全市条件好的中心村全部建立了流动服务站,投资690余万元,为5751个村建成了服务管理网。
据了解, “平安五网”建设至今,沧州市农村矛盾纠纷排调网完成率达100%,预警报警信息网建设完成率99.1%,乡村巡逻防控网完成率99.6%,建立乡村服务网的村庄占总数的99.4%。
“平安五网”使沧州乡村的治安状况实现了彻底转变,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许多乡村连续半年发案率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