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2年11月19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揭秘岗底成功秘诀——
美丽岗底 永续发展
  本版图片为岗底村党员、果农收看收听“十八大”有关报道。           黄涛 摄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字字铿锵的郑重宣示。

  “美丽中国”,诗化的语言,温暖着亿万人: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写在了自己的行动纲领上,也刻在了13亿人民的心坎里。

  为着我们共同的家园,为着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寻找着“生态文明”的路径。

  内丘县岗底村是“生态文明”美丽家园。30年来,他们把780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靠生态建设快速致富,农民人均收入由80元提高到今年的2.5万元,30年提高了312.5倍,每年以平均10倍的速度增长。

  今年10月19日,省长张庆伟到岗底视察,对岗底走生态发展之路赞不绝口。

  作为全国农业园艺作物标准园示范园、全国发展生态产业样板、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和邢台市走生态高效发展之路典范的岗底,它的发展路径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岗底的故事,走进岗底,去探究岗底成功秘诀。

  通讯员 张海菊 本报记者 刘秀礼 王智勇

  1. “抗膀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地处太行深山区的岗底。

  “耕者有责”的岗底人也“种者有其山”。农民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1981年,岗底村和其他村一样,把8000亩荒山分到了户。

  时间到了1984年,放了三年的荒山依然还荒着。

  就在这一年,新一届的党支部成立了。解甲归田的共产党员杨双牛被全村党员举手选为党支部书记。

  荒山放了三年,山场为啥依然光秃秃?那时的时髦词是:“荒山分到户,不用村干部。”具体到岗底来说,荒山放到户,干部放了羊。杨双牛看到:治山不同种地,种地一家一户能行,治山一家一户受人力、财力单薄的局限。治山需要放炮崩坑、打井、修坝、防雹等等,一家一户干不了,必须聚全村之力,治好荒山,下放绿山,才能靠得住山,吃得上山。

  群众会上,杨双牛宣布了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的一个决定:收荒山,放绿山。并提出一个口号:“苦战十年,将8000亩荒山变成花果山。”

  当时中央的政策是放荒山。在这样的背景下,岗底“收荒山、放绿山”的口号一提出,全村人的思想乱了:什么岗底跟中央“抗膀子”了,岗底要走回头路了,等等。

  面对指责,杨双牛和一班人很冷静。因为对“抗膀子”和“走回头路”的问题,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早在作收荒山放绿山决策之前就想到了。

  他们觉得,中央“放”的政策核心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种者有其山,管者有其责,目的是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岗底收荒山不是收了不再放,而是收荒山要放绿山,不仅要村民有其山,而且要有绿山,有花果山;不仅要管者有其责,而且能尽责、尽好责,能富裕、快富裕。这跟中央政策没有“抗膀子”,而是创造性地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关于岗底“走回头路”的问题,杨双牛在群众会上说,压根儿岗底干部没想,也不敢想也不敢做。走不走回头路,不在形式在内容,收了不放叫“走回头路”,收赖的放好的,这叫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是农民走向富裕的快车道、高速路,是致富的阳光路,根本不是“回头路”。

  做通群众的工作,村干部带领群众苦战了十年,7800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农民在分得的绿山上淘得了金银财宝。2011年,人均山上收入达1.8万元,惹得周围村村民羡慕。

  今天,原来笑话岗底收荒山放绿山的人,都说岗底干部的路走对了。

  2. 油条鸡蛋汤

  1984年,杨双牛走马上任之初,岗底村人均收入不足80元,人均荒山14亩,人均耕地1分半, 17条老光棍娶不上媳妇。当时岗底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九龙岗下穷山庄,穷傻愚名传四方;糠菜树叶半年粮,光着脊梁睡土炕;三沟两峪一面坡,八千亩山秃又光;三年五载不断灾,年复一年度时光。

  有人说,天灾可以导致贫困,人祸可以导致贫困,疾病可以导致贫困。在杨双牛看来,观念也可以导致贫困……只有深入研究贫困,才能知道为什么仍然贫困。

  那么,岗底为什么贫困到这步天地?根儿是两个字——观念。过去他们是只把眼睛盯在人均1分半地上,丢掉了人均14亩山场。为什么丢了山?“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吃蛋,种粮为吃饭,种果为尝鲜。”原因是自然经济观念。

  老辈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靠山吃山。意思是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岗底有山不靠山,反而丢了山,违背了规律,贫穷是自然而然的事。

  杨双牛知道,观念领先,人一定领先。但他明白,思想不统一人心就会乱,人心一乱经济就会倒退。只要人心齐,才能行动一致;只有行动稳,才能始终方向对;只有谋发展,才能凝聚人心。

  为改变思想不统一、观念不一致的问题,他组织了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前南峪参观学习。当时村民反对,说什么“看什么看,种果树也不能当饭吃。参观也不过是白坐坐车,白吃顿饭”。

  不久,杨双牛租了一辆解放牌汽车拉着岗底20多名干部、村民代表,沿着岗底通往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的崎岖山路,一路颠簸“爬行”。

  车上,村民代表们有的坐在车厢底上,有的站在车厢扶着车帮看风景。

  金秋十月,前南峪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看了后触动很大,觉得前南峪这样一个深山区的村庄能建设成这样,岗底为什么不能把荒山变成“摇钱树”。

  参观那天中午,他们在浆水镇里就餐,吃的是油条,喝的是鸡蛋汤。回来的路上,有村民说:“看来,这顿油条、鸡蛋汤,白吃喝不了。”   

  回到村,他们组织参观的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前南峪之行,助了他们一臂之力,大家开阔了眼界,想通了,最终把脱贫致富的目标确定在治理荒山上。

  岗底人的观念变了,岗底的山也变了。

  3. 愚公精神

  1984年,岗底新一届党支部成立之后,针对“分而不治”的问题,结合岗底治山的实际,不简单照抄照搬政策,而是创造性地落实中央政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分下去的荒山收归集体。实行“五统一分”(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经营)治山。

  他们根据人头分解任务,包括村干部在内,治山面前人人平等,任务面前无特殊村民。当时杨双牛和干部们,白天外出求购水泥、拉炸药,回到村中照样参加荒山治理。老村主任杨群书,因为家里劳动力少,没人干活,就雇人干。岗底当时的工分值是1.5元一个工,他雇人就要多出一倍的工钱;还有部分村民请来了亲戚和朋友,中午都舍不得回家吃饭。当时的岗底,山上炮声隆隆,沟沟叉叉人山人海。

  经过几年的苦战,村民投义务工40万个,动土石210万立方米,修地上地下水库6座,拦水坝2500米,栽种果树10万株,按照“山、水、林、田、路”的要求,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山场治理后,他们又确定了“五分一统”(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利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管山、管树的“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得没法说”。岗底过去那光秃秃的山变绿了,岗底的水变清了,岗底的天变蓝了,岗底的空气变新鲜了。寸草不长的荒山披绿,累累果实满枝头。一条生态高效发展之路在岗底人脚下铺就。 

  1989年,时任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李锋到岗底村视察,当看到初具治山成果的岗底村的山山水水时,他感慨万千,挥笔题词:“太行山的希望。”

  1996年,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美国参加科技大会期间,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介绍岗底情况的文章。随后他来到岗底视察,站在岗底村后沟的制高点上,看着层层的“围山转”和葱绿的山场,他深有感触地说:“岗底的治山成果是卓有成效的”,“岗底是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我国知名的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教授评价岗底治山时说:“标准好,质量高,全国罕见。”

  德国有关组织资助的EZE扶贫项目考察专家达姆斯教授看到岗底的治山成果时,称“中国农业的奇迹,OK”,并参照岗底村的治山模式,确定了扶持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EZE项目。

  1998年8月14日,愚公故乡河南省济源市的市委副书记张凤有来岗底参观,他挥毫写下14个大字:“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

  4. “岗底长城”

  1996年,岗底村正在经济快车道上速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的8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袭击了岗底村。

  太行山南部连续降雨500毫米以上,形成了特大洪涝灾害,岗底村由于地处两个小流域的交汇处,受灾更重,从上游而来的特大洪水冲垮了包括岗底护村大坝在内的几乎全部水利设施,全村200亩耕地变成了乱石滩,冲走了近90%的山川良田,冲毁了村办企业……直接损失达1190万元,人均损失达2万多元。

  洪灾考验着岗底人。百年不遇的洪灾面前,岗底村干部带领群众开展了一场保卫村庄、保卫家园、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洪抢险斗争。

  面对一片狼藉,面对群众“没法过了”的灾后低沉情绪,党支部、村委会通过与干部群众多种形式的鼓劲儿、沟通与交流,在全村群众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岗底村的护村大坝垮了,良田被冲走了,但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岗底人精神没有被冲走;岗底人只要有精神在,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的难关也能闯过;护村大坝被冲垮了,我们还要修筑更科学、更“强壮”的护村大坝,良田被冲走了,我们还要修建更肥沃的良田。

  10天之后,河北农业大学和河北省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办公室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救灾团到来时,杨双牛这个30多岁的汉子,望着村庄周围的惨景一边流泪一边介绍灾情。

  岗底村的这种不屈不挠的自救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专家教授。专家们认认真真地帮助他们分析了岗底村的问题,指出山场治理必须全面考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要顺应山场水流规律,山上山下层层拦蓄,蓄水排水有机结合,水保林经济林合理搭配,山上山下相互协调;推荐了“水保林带帽、经济林拦腰、水果抱脚、沟谷平地把粮保”的四层楼治理模式,主动提出可以帮助岗底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岗底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重整岗底河山,投入到了生产自救中,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惊人的毅力,利用两年的时间,动土石210万方,投工10.8万个,修建土地180亩,修起了长2000米、地上地下共高16米、最宽宽度(坝底宽)达15米的护村护地大坝,被专家称之为“岗底长城”。一些专家和学者称岗底村1996年抗洪救灾和生产恢复为人间的“凤凰涅 ”。

  2000年,太行山南部再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周围村庄重现了1996年洪灾后的惨景,而处于两个小流域交汇处的岗底村却是水清山绿,果实飘香,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人们无不感叹:岗底人多亏了“岗底长城”。

  5. 一张纸条

  1996年8月27日,河北农业大学抗洪救灾专家小组来到岗底,当杨双牛提及岗底的苹果状况时,果树专家李保国教授递来一张纸条:“如果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我可以帮忙。”

  9月20日,李保国教授应邀来岗底考察,向岗底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年前把村后沟的路修通,再考虑在岗底指导;第二,如果在岗底做技术指导,技术上必须他说了算。

  10月份,杨双牛跑到保定找到李保国教授,告诉他岗底村后沟的路已经修通。这么快的速度,李保国根本没有想到,他根本不相信,便连说了几个“不可能”。

  杨双牛知道李保国教授是个急脾气,当时就用话激他:“不信您过去看看。”

  10月21日,李教授抱着怀疑的态度第三次来岗底,果然看到村后沟环形路真的已修好,令他喜出望外。李保国教授当时显得很激动。在他看来,岗底村干部能干成事、能干成大事。他问杨双牛:“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路修好了?”杨双牛回答:“为了能请到‘财神’。”心诚则灵。李保国当即决定把“太行山景观设计与建造”项目中心试点建到岗底,并表示要常年住在岗底,亲自指导岗底果农管好果树。

  一诺千金。李保国教授兑现了他对岗底村民的承诺。从那一年开始,李保国教授就把他的铺盖卷搬到了岗底,一住就是17个年头。

  1997年,以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为主持人的“太行山生态景观设计”课题组进驻岗底。在河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直接参与下,村里重新制订了岗底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种植产业为主导产业、以畜牧业为辅助产业、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为主要原则,重点发展精品苹果产业和板栗产业。

  李保国的“太行山生态景观设计”课题组,根据岗底的实际,制订了十年发展规划:确定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岗底人均收入实现超万元的新目标。

  2007年,李保国在岗底的第10年,岗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人均万元的规划目标如期实现。李保国真成了岗底人的“财神”。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