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兴
唐山东南,渤海之滨,坐落着三个小岛:菩提岛、月岛和祥云岛。菩提岛虽最小,却因“菩提”二字而格外令人向往和遐思。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应朋友之邀有幸登上了这个神奇而神往的小岛。
菩提岛距陆地很近,隔海远眺,隐约可见狭长小岛的轮廓。小岛中间凹四周凸曾称石臼岛;相传唐王李世民在此驻扎过十九天,亦称十九坨;又因岛上生长着上千株菩提树,人们更喜欢把这个神奇的小岛称为菩提岛。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乘游览观光车抵达东海岸,站在整洁的环海小道边向东眺望,浩瀚无际的湛蓝色大海泛着闪闪银光伸向天边,几艘白色、漂亮的游艇拖着翻滚的海浪竞相翱翔。时值下午,日头偏西,回首远眺小岛,满眼绿洲,五彩纷呈。站至高处环视全岛,绿树繁叶之中,潮音寺、朝阳庵两处金碧辉煌。东西两个水泊之中,两个高大的仿古木轮水车傲然屹立,给人一种流转轮回之妙趣。景色迷人,时光如流,转眼已近黄昏,一轮硕大的红日挂在西方的海天之际,晚霞四射,红晕漫天,转眼间让整个小岛披上了霞彩霓裳,似仙女踏祥云飘落人间,格外迷人,流连忘返。
菩提岛因“菩提”而神奇,来到菩提岛不能不看菩提树。翌日,在朋友的引领下,从草丛树林中以卵石铺就的甬道中穿行而过,一棵棵灌木菩提树像一个个硕大的翡翠宝石,泛着碧绿,闪着金黄,缀在五彩的植被中。从西向东,走过卵石甬道进入木制曲径,小道迂回,路回水转,曲径通幽,犹如进入植物迷宫,还像转起了“黄河”,九曲十八弯,扑朔迷离,心旷神怡。
菩提树为桑科植物,树干笔直,皮色灰白,树株丛生,树身弯曲,树叶像榆叶。这些菩提树有的树龄高达千年,树干古朴苍劲,纵横交错,妙趣横生。树皮灰黑,弯折处还生有“树眼”,似为游客传递智慧与悟性。据说,这种菩提树那网状的金黄色叶片和黄豆大小的黑色果实,不仅有药用价值,还是特有的珍稀之物,只有有佛缘的人才能捡到,不少人到此寻觅、采集。神奇的菩提林与秋日里的各类各色杂草、灌木编织成一块五彩地毯盖在了小岛上,绿的、黄的、红的、白的、蓝的,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美丽而迷人。
菩提林中有一组白色的雕像,名曰“五子闹佛”。民间传说,五子代表财、色、名、食、睡五种人。这五种人拉拢戏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心静如水不为之所动。“五子闹佛”四周的榛莽草丛中还有许多白色的顽童雕像。弥勒菩萨笑容天下的神态与顽童调皮、可爱的神态辉映交融;“菩提”的智慧和顿悟与弥勒的笑态、大度(肚)融会贯通,不仅给这个神奇的小岛增添了灵性,还让人在游乐之中感悟人生诸多真谛。
穿过菩提林,正在扩建修葺中的潮音寺便近在眼前,楼台亭阁,殿宇错落,庭院深深,亭廊幽幽,斗拱飞檐,丹墙碧瓦,金碧辉煌。
潮音寺南有一湖泊,湖上有小桥,湖中有小岛,岛上有一小亭,一群野鸭在湖中游水嬉戏。岛上还有棵树冠硕大,树叶繁盛的菩提树,似一尊弥勒笑对天下。野草环绕,碧波荡漾,自然天成,妙趣横生,让人陶醉,让人遐思。
菩提岛处处荒滩、野草、灌木,孤野荒凉、人迹罕至,菩提树是这里的主人。岛上还栖息着数百种珍奇鸟类,被誉为“国际观鸟基地”。还有人在清晨发现白狐出没,给美丽的小岛再添神奇。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菩提树是印度国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令人万分敬仰。
菩提树与佛教渊源颇深,“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关于佛之菩提,据有关佛经载,有五种,即: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达到了无上菩提大概就达到了菩提“觉悟、智慧”之最高境界。
面对纷扰繁杂的现代社会,当我在菩提树下穿行而过时,不禁想到了觉悟、智慧这些字眼。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我们不妨从菩提树下得到些许启迪:为人多修养,处事有智慧。遇难不纠结,觉悟便开心。
从菩提岛下来,我便又悟出四句“畿子”:唐山湾上菩提岛,菩提树下菩提果。世人修得菩提心,无上菩提无烦恼。
愿与读者共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