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忠
为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缅怀先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我有幸参加了 “革命圣地延安行”学习考察团,走近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亲身感受那段辉煌澎湃的革命历程。
初踏红色圣土
从西安上高速,一路向北,行走在八百里秦川,树绿草青,遍野果树庄稼。我想象着这一路行去,登上神秘的陕北高原,树木会渐行渐稀疏,土地会愈走愈贫瘠,留下满目荒凉。
可是,当车进入延安所辖境内,山上是依然的绿树,田野是依然的青青植被;城市是一样的高楼林立,一样的车水马龙。记忆中那窗棂上糊着白纸贴着窗花,门旁挂着成串黄玉米红辣椒的窑洞,也仅能偶尔看到一两孔,成为了这繁华城市中的星星点缀。
巍巍宝塔山
延安宝塔山,耳熟能详,它是一座不很高的9层宝塔。八百里秦川,小小的一座宝塔山显然不能以险峻或是香火而闻名。但是,在上个世纪的13年期间,她却作为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而闻名于世。传说它是范仲淹时代为抵御外敌侵略而建,虽然经过几百年岁月的侵蚀,她仍像母亲一样俯视着依偎在她怀里的延安大地。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大生产,见证了毛主席东渡黄河,解放全中国,更加见证了新时代的延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人民幸福。
“滚滚”延河水
陕西地处内陆,九曲回肠的黄河,“泾渭分明”的泾河、渭河,“灞桥离别”的灞水,可谓水势无常。要说延安的水,莫过于那条著名的延河了。想象中,延河虽然没有千里开外的壶口瀑布那样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长江那样波涛滚滚、勇往直前,可一定会有不少红色遗迹等我们去寻访,追寻记忆中那延河边聚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的“抗日军政大学”,那“沙场秋点兵”般排起的三千纺车齐搞生产……可当我们走近她时,却令人倍感失望,延河水已几近干涸,河床堆积很高,仅有的一些水流也已浑浊不堪。作为延安的母亲河,由于气候变迁加上保护不力,已经从当年的“淘米洗菜”到如今的“鱼虾绝代”。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已大力整治,两岸的河堤已修葺一新,河道的疏浚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条滚滚的“红色”河流,将会以崭新的面貌,重回那红色的记忆中。
延安的“中南海”
临近中午,我们走进延安的“中南海”——杨家岭、枣园。当年,在这里,党中央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里,召开了我们党伟大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指引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自此在解放区掀起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新风……坐在毛主席当年与斯特朗谈话的石凳上,依稀可以感受到主席那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霸气与豪迈;站在主席当年种地的崖壁边,仿佛能看到他朴素、魁梧的身影;依在领袖故居的窗棂前,似乎还能看到当年领袖们彻夜工作的灯光……
传承延安精神,奉献检察事业
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只有真正的走进延安,你才能理解和体会延安精神的伟大。延安之行,短暂却终身难忘。回到平凡的检察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肩上扛着的是传承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是做弘扬延安精神的先锋表率。我们要把延安精神化作奉献检察事业的激情和对党的事业更加执著的信念与追求,牢记人民检察官的职责和使命,忠实履行自己的誓言,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勤勉的工作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拼搏奋进,为检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