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2年11月01日
往期报纸检索
分类检索
“围脖”还需谨慎对待
  李冠平 作

  本报记者 张世杰

  提起微博,经常上网的人都不陌生,它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运用,使用户之间的沟通缩短了距离。人们把常说的写微博戏称为“织围脖”。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网友既可以作为观众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发布信息供别人浏览,以 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我国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

  □ 记者调查:微博是把双刃剑

  记者登录新浪微博,发现河北省公安厅及各市公安局都有其官方微博,他们将微博作为便民工具,及时发布警方提示。

  微博在时下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得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客观上拉近了普通民众与名流上层的距离,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彻底无障碍化。在服务群众的理念下,更多机关单位也将微博作为与群众沟通的良好工具。同时,微博还在无形中扮演着爆料台的角色,微博中的“表哥”、“房叔”一一被网友揪出,贪官落马,群众拍手称快。

  微博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其胡作非为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14日,某省高速交警发现微博上有人扬言要在客车上引爆炸药,是真是假?这场动用了特警、消防、交警等多种警力拦截、搜爆的事件,最终被证实是一名乘客因12元车费引发怒气而乱发恐怖信息。这名乘客后被刑拘。此外,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幸福晒照片,但忽略了个人隐私的保护;不法分子通过张贴评论、发私信等方式,以巨额现金大奖等贵重奖品为诱饵,诱惑微博用户打开钓鱼链接,骗取所谓中奖的“手续费”或是“个人所得税”等等。

  记者随机咨询了一些微博网友,有超过50%的网友表示,自己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感觉比较新奇和好玩;有30%的受访网友表示,看到别人被骗就多加了几分小心,于是对一些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了保护。

  □ 专家支招:注意保护隐私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去利用好这个“麦克风”,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河北冀港律师事务所律师邢义属表示,我国已于2009年公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如果微博使用者的行为触犯法律,执法机关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

  有专家指出,对微博这一新兴网络社交工具,应当理性看待。服务提供商在开发产品时,也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如添加识别、过滤等功能,尽量将类似广告、诈骗等信息进行拦截。在此提醒微博用户,应注意微博的账号隐私设定,不要随意公开自己的状态及外出旅行的信息;对微博平台的好友名单要谨慎过滤,不轻易接受来路不明的交友邀请;在网上分享个人事情时,需先考虑这些内容会不会构成对自身或身边人的安全威胁;及时安装具有信誉评级功能及社交网络防护功能的网络安全软件,防范网络犯罪与恶意软件的侵扰。

分享到:
河北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转载 
网址:http://www.hbfzb.com 数字报广告咨询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治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